现在的社会信息高速发展,从1995年,人们只能从党报上面获取信息到2000年门户网站的确立,获取信息的渠道,瞬间多了起来
到了自媒体时代,信息以人们的爱好来进行智能推送。但是为什么现在我们总会感到无法深刻的表达内心的想法;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总感觉没有素材呢?
其实,这和我们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无话可说的现象究竟该怎么解决,在自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怎样拥有好点子,成功的进行自我营销呢?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上,作者奥野宣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奥野宣之曾经凭借《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在日本成功的引发了“笔记风潮”。《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它的姐妹篇。
这本书提到的“一元化笔记术”,是一种比日程手账更深入,比课堂笔记更丰富的笔记方法。由一元化笔记法所带来的“活用信息”,并且产生创意的方法,更是让我们能够轻松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数据库。
接下来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通过一本随处可见的笔记本,来产生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意。
image创意的生成,需要有三个最主要的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收集信息,并且把这些信息进行“一元化”处理。
奥野宣之认为,我们可以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需要进行研究的课题的相关知识或者常识。说白了,就是把对我们有用的信息,都搜罗起来,记在一个笔记本上面,这就是“一元化笔记法”。
在这点上面。畅销书作者赵星,星姐就很内行。我们看星姐写的文章,总是很好奇,为什么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素材。
曾经有人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她,原来,星姐是一个很用心的人,拥有强大的朋友圈。她十分擅长和别人聊天。陪家人住院时,她和陪护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收获的感动,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的素材。
还有,那些百万级的公众号。他们之所以出众,与他们敏锐的眼光和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善于收集信息,并且把它记录在同一个笔记本上,就是创意产生的第一个关键步骤。
image第二个步骤是:信息的咀嚼。我们除了要收集信息,还要反复的阅读。通过我们不断的阅读,反刍,产生新的感想,新的灵感。
前几天,新世相曾经举行过一个营销讲座。
其创始人张伟讲起新世相历次的成功营销案例。大家都知道,新世相曾经成功发起过“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等活动。
张伟在课上讲到,要想做出成功的营销。离不开两个最主要的环节:1,反复与用户接触,了解他们的状态,增强与用户之间的粘性,同时自己善于发现有创意的点。2,看透身边那些热点事件的本质。
从这两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策划活动的过程,其实和《如何有效处理信息》这本书上的观点有着相通之处的。
他提出的反复与用户接触,看透事件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信息的不断咀嚼的过程。通过不断的与用户接触,收集到第一手的用户资料,加深对于用户的需求的深入理解。用一个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痛点”。
image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不足以引起重视,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这类事情,都是一个看法的话,就要引起重视了。通过这样反复的了解,反复的推敲,就可以把人们心中模糊不清的观点,进行整理,汇总,从而生发出一个新的,具有意义的点。
第三个步骤是:信息的发酵。简单说来,就是把我们整理的信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从而产生新的创意。
美国的詹姆斯·韦伯·扬曾经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说到:所谓的创意,只是把所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在排列我们的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卡片法。即,把我们需要的信息,全部列在一个便签纸大小的卡片上,然后把它们排开,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的调整位置。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构思长篇文章的。
也可以用移植法或者复印件拼贴法。用一张A4纸,写上主题,然后一条一条的把我们需要的信息写在纸上,或者复印出来,进行粘贴,构思出我们需要的材料。
在这点上,日本人做的十分内行。纳博科夫被评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写作秘诀就是卡片法。
他曾经说:“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
image有人曾经把刊载于媒体的信息,称之为“二手信息”。把在现场亲眼确认的信息称之为“一手信息”。
经过了上述三个步骤,我们就可以把一些普通的信息,变成只属于我们的一手信息了。这个“一手信息”积累多了,就会成为脱颖而出的利剑。
自媒体时代,我们读书或者是阅读资料,只不过是去看他人已经想到的事情,哪怕读了再多,看了再多,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只有把这些信息,进行优化组合,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够拥有清晰的标签。这个标签,会助力我们成功的进行自我营销,在自媒体时代,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