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素材:04 作战篇:战争里的激励与成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训练难度:2691字
训练时间:40分钟
还原度自评:6分
第一部分:全文通读 5m
战争需要成本
打得起也不要打
打钱粮
因粮于敌
颠覆式创新
拿破仑和成吉思汗
人民战争
第二部分:结构分析 35m
【第1次分析】
a.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战争的成本。总起
第二层,第一篇--伟大之处。战争成本很大,不要打
第三层,德鲁克说--战争的成本。降低成本
第四层,这一篇--结尾。总结
b.梳理结构
先总起,点明主题。然后分析成本很高。然后分析能不能降低成本。最后总结。
c.概括中心
通过分析战争的成本,说明打得起也不要打的道理。
【第2次分析】
a.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打钱粮。总起
作战篇讲了两点
点明主题是战争的成本
第二层,一开篇--伟大之处。战争成本很大,不要打
解释原文,分析孙子对于战争成本的论述
汉武帝的例子
通过因粮于敌来说明战争成本高
第三层,德鲁克说--战争的成本。降低成本
总起,有人降低成本
成吉思汗降低运粮成本
拿破仑降低人命成本
第四层,这一篇--结尾。总结
总结全文
指导原则和启示
b.梳理结构
先总起,点明主题。然后分析成本很高。然后分析能不能降低成本。最后总结。
第一层,总起。先指出这篇有两个内容。然后讲本文主题只讲成本。
第二层,战争成本很大。先解释原文,分析孙子的论述。然后用汉武帝的罪己诏来说明。最后通过因粮于敌的说法,侧面说明战争成本有多大。
第三层,降低成本。先总起,有人降低成本。然后说成吉思汗就是成本低。最后分析拿破仑怎么发动人民战争。
第四层,总结全文。
c.概括中心
通过分析战争的成本,论述成本太高不要打的观点,指出要想办法降低成本。
第三部分,训练总结
第一遍看来,中间两层写的很紧凑,但是第一层和最后一层有多余的嫌疑。感觉作者是为了把这一篇的重点强调出来,只好挤压进去很多个观点。比如,作者没必要在第一层强调有两点。因为强调了两点,所以我才把第二层分为两个部分来看。结果发现,因粮于敌这个部分,还是想说明成本高,打不起。所以全文的核心只有一点,那就是成本大,不要打。
第二次分析,给第一层分小节的时候,才看明白。作者是先指出作战篇这篇有两层意思。但是,我们这篇文章只讲一点。那这样看来,可能问题就不大了。不过,这又牵扯出分层的问题。
第3个自然段,在第一次分析中是分到了第二层。这样看来,它应该在第一层。证据有两点:
1、第2个自然段和第3个自然段,都有书名号
2、第二层的写法,就是原文+解释+分析,这样很统一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对于这句话我曾有过疑问,运粮成本高成这样,未免太离谱了吧?
我查阅了些资料,曹操确实是解释为运送二十钟粮到前线,最后只能送到一钟。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稿》中,记载了两个军事运输的实例。
1、秦始皇征匈奴,每征粮三十石,只有一石能运到前线。
2、隋炀帝征高丽,虽然当时国内交通已经很发达了,仍然是每十几石才能运到一石。
看来古代的运输成本,对战争来说确实是最致命的要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