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怪诞经济学

怪诞经济学

作者: elleyes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21:54 被阅读71次

    我们有两种认知系统,一种是绝对认知,一种是相对认知,或者说比较认知。身高 1 米 76,这是一个绝对认知,通过描述一个客观且统一的指标,使你一看到这个数值就能想象出有多高。类似的,人类为了方便认知,发明了很多度量单位,比如速度、时间、温度,等等。但绝对认知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尺子,很难量出一个精确的程度。

    举个例子,假如你在饭馆吃饭时遇到一个小女孩在喝汤,她觉得烫,父母问她有多烫,她想了想,把双臂横着张开,好像在比划一个巨大的物体,说,「有这么烫!」很可爱对吧,但大家想一想,我们成年人其实也很难去形容有多烫,我们会说「有 50 度那么烫」么?好像也不会这么说,我们会说,「有点烫」,「真烫」,「啊哟呲呲呲」……

    尽管我们有「温度」这个绝对度量,但「烫」依然是一个难以形容的感受。同样的,尽管我们有「价格」这个指标,但「贵」或「物有所值」同样也难以准确把握。新款的iPhoneX要卖一万多,而很多国产大牌手机只卖三五千,苹果手机的价格确实更高,但恐怕不同人对苹果手机是否「值得」会有不同的理解。尽管价格已经标明,但产品带给我们的不同体验却很难量化。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让人们统一标准呢?我们可以增加一个可对比的参照。书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是《经济学人》杂志的订阅广告。广告上给了消费者三个订阅方式: A,订阅全年电子版的《经济学人》,59 美元; B,订阅全年纸质杂志《经济学人》,125 美元; C,电子版+纸质版的《经济学人》,也是 125 美元。 我们看到,B 选项和 C 选项价格一样,但 C 选项却多了一套电子版,而且电子版的价格在 A 选项已经给出,是 59 美元,这相当于,如果你选 C,那么你只花了 B 的钱,却买到了 A+B,这么一看,C 太值了,傻子才选 B 呢!没错,作者在 MIT 商学院的测试结果是,选 A 的 16%,选 C 的 84%,没有一个人选 B。

    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稀奇?稀奇的地方来了,作者在另一个班里做了一个测试,拿掉了 B 选项,只有原来的 A 和 C 选项,也就是说,要么花 59 美元只买电子版,要么花 125 美元买电子版+纸质书,你猜这时候大家怎么选?这时候,选 A 的 68%,选 C 的 32%,大多数人与刚才相反,选择了只订电子版。

    显然,原本的 B 选项是这个变化的关键,有了它作为比对的参照,C 选项看起来就更加诱人了。本来大多数人并不需要纸质书刊,但看到更划算的选择后被诱惑,买了一堆自己根本不会翻的废纸回家,而《经济学人》杂志社却因为这样一个小把戏,收入增加了 43%!注意,这是在 MIT 商学院做的测试,这可是一群真正的聪明人~

    我们平时也会遇到很多类似的把戏。举个例子,点开《王者荣耀》,在商城特惠中看到两种钻石礼盒,其中「月卡礼盒」花费 288 点券,得到 288 钻石,并且未来 30 天,每天都可以领取 30 个钻石;而「周卡礼盒」花费 68 点券,得到 68 钻石,并且未来 7 天每天可以获得 25 个钻石。显然,月卡更划算,而且它还能刺激你在一个月内每天都登录,领钻石,这样,《王者荣耀》团队不仅卖了钻石,还获得了游戏活跃度,而你还觉得自己赚了一笔。可是,仔细想一想,你真的需要买钻石吗?《王者荣耀》里类似的消费套餐还有很多,你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腾讯这么成功可不是偶然。那么腾讯的成功可以复制吗?你看看其他手游中「月卡」有多划算就知道啦。

    《经济学人》杂志这个故事的另一层寓意是,人是贪婪的,人们总想要更多,但多不一定意味着好,很多时候,它会超过我们的需求。我们对更多的追求有时也并不会令我们更开心,相反也会带来很多烦恼。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年轻员工向老板抱怨自己收入不够高,老板问:「你刚来公司的时候,不是跟我说,希望在 3 年内收入十万美元吗?你现在已经收入 30 万美元了呀。」年轻人说:「是这样没错,但坐在我桌子边上的几个人,他们一点也不比我强,却已经拿了 31 万了。」老板听了摇摇头。哎……

    那么在这里顺势问大家一个小问题:你是否认为富人生活得更快乐、更满足?研究显示,超过一定数额,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就不大了,这个数额一般来说是各国中产水平的家庭收入。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他们的生活中也面临各种问题,有时候他们也像你一样很焦虑,他们也想更强大、更有钱。如果你有一天恰好也变得很有钱,很可能你也不会很满足地存在银行里,等着一辈子坐吃山空的,你至少会选择一些收益更高的理财,即使坐吃山空也希望资产能增值一些。

    另一个我们常见的比较认知现象是「锚定」效应。所谓锚定,是指我们在比较时,会像停船一样,抛下一个锚,作为比较的参照物,锚不动,比较的标准就不动。具体到经济行为中,我们对某产品的首次消费往往起到参照物的作用,我们后续会参考这个锚的位置,来判断新的价格是否适当。如果第一次消费的价格不合理,我们对产品价值的判断也会失准,导致非理性的行为。书中的例子有点弱,我用大家熟悉的补贴大战来讲吧。

    2013 年网约车业务兴起,并迅速产生了滴滴、快的、Uber 等多家公司相互竞争,而竞争的方式就是给消费者和司机补贴,竞争白热化的时候甚至有 20 元的代金券,网约车比坐地铁还便宜。这时,我们原本打车的价格就成了锚,而新的网约车价格,要比锚低很多,这就导致需求火爆,大家迅速养成了网约车的消费习惯。但这种习惯很快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锚,当人们习惯 5 块钱、10 块钱就能打车后,随着公司的兼并,竞争减弱,价格恢复到原本的水平,人们便开始抱怨商人逐利,抱怨互联网巨头的垄断,甚至开始否定网约车的创新,滴滴的业务量也经历了骤减。不过,过了一段时间后,当人们的理性逐渐恢复,不再做「免费打车」的白日梦后,滴滴的业务也恢复了一些元气,它不再需要大量补贴也依然能有稳定的消费群体,这时又一个新锚落地了。

    比较认知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具有极强的非理性扭曲力,那就是「免费」,也就是零。数学上,正数除以零就是无穷大,在经济决策中免费也有极强的诱惑力。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作者在 MIT 摆了个摊子,打折出售两种巧克力,一种高级巧克力,一种普通巧克力,高级巧克力原价 50 美分,摆摊时标价 15 美分,普通巧克力原价约 10 美分,标价 1 美分,每个客人只能买一块巧克力,实验目的就是看人们在理性状态下二选一时,怎样判断优惠力度和性价比。

    这种标价策略的售卖结果是,73% 的人选择了 15 美分的高级巧克力,27% 的人选择了 1 美分的普通巧克力。但是,当他们将两种巧克力的都同时再调低 1 美元,也就是高级巧克力变成 14 美分,普通巧克力变成 0 美分免费的时候,69% 的人却选择了免费的普通巧克力,而只有 31% 的人选择高级巧克力。两种巧克力的价差并没有变化,优惠力度也几乎没有调整,但「免费」这个属性,完全逆转了消费者的偏好。

    类似的现象还出现在电商平台,「满 XX 元免运费」的政策可以提升销量。「免运费」可以促使消费者凑单,其结果是,在电商平台的订单中,有很多订单的金额是集中在免运费价位上面一点的。比如,本月本来想在亚马逊买一本 30 块钱的书,却为了凑单满 99 免运费,多花了 80 元买了两本书,而这两本书至今还没拆封……作者在书中也举了个电商平台的例子:亚马逊在若干年前曾推出过满 30 美元免运费的促销,各地数据都有大幅增长,唯独法国没有,这不是因为法国消费者更理性,而是因为法国亚马逊的设置是,达到金额后还需要支付 1 法郎的运费。亚马逊总部指示法国分公司把它调成 0,马上,法国亚马逊的数据也获得了与全球一致的猛烈增长。

    我们不仅需要克制对「免费」和「赠品」的好感,反过来说,对昂贵物品的信任感也值得警惕。

    知乎上曾有个爆火的问题,问「雅漾喷雾是不是智商税」,有一个答案通过对产品成分表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差不多是,「花一百多买一瓶矿泉水喷脸?你开心就好」。也有一些答案走得比较偏激,认为「化妆品整体都是智商税」。从工业生产的角度上讲,的确,一千多块钱一瓶的化妆品并不贵在原料或成分,那个瓶子甚至都比里面的油和水还贵一点,那么,除了研发、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化妆品柜台的服务之外,国际一线化妆品的价格中,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和广告。

    比如,2017 年,雅诗兰黛在广告和营销上的投入是 29 亿美元,约占净销售额的 25%,顺带一提,研发费用只有 1.8 亿美元,只占销售额的不到 2%。尽管如此,大部分or all妹子会认为,贵的化妆品更好用,更舒服,不要想说服她们去做什么控制变量实验,而且最根本的,相信她们的感觉。否则。。。

    而且书中举了两种在西方曾经很有名并且很常见的手术的例子,分别是,针对胸口疼痛的胸廓动脉结扎手术,和针对膝关节疼痛的关节镜手术。两位不同的医生分别对两种手术是否有效产生了怀疑,于是做起了控制变量试验,他们给一部分病人实施真的手术,给另一部分病人实施假手术——打麻醉,切开部位,装模作样地划两刀,拖到正常手术所需要的时间,再缝合好,告诉你做完了手术,并且在后续诊疗中观察这种假手术的效力。

    结果令人震惊,这两种当时被普遍采用的手术,真手术和假手术的效果居然一模一样,无论膝关节镜手术是真是假,病人都报告疼痛缓解,并且在运动能力恢复测试中表现一致;而胸廓动脉接扎手术就没那么走运了,病人在真假手术之后都报告症状缓解,但在 3 个月后都表示症状复发。做假手术跟做真手术竟然没有区别,显然,「做了手术就会好」的这种心理作用起到了非常强的安慰效果。

    书的作者自己也做了几个实验,比如请学生们来实验室做智力题,第一组人就按照实验标准来做,得出一个标准成绩,作为这次实验的参照;然后,第二组人进来,卖给他们一种常见的运动饮料,让他们喝下去,测试结果跟第一组成绩差不多,可见运动饮料本身没什么功效;接着,他们卖给第三组人相同的运动饮料,但是价格打了个对折,喝掉之后,这组人的成绩居然下降了 28%!听到这儿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对不对, 「用了便宜货」这个感觉居然会使人表现下降。

    别急,还有第四组,实验者杜撰了一个研究报告,告诉第四组人这个运动饮料能显著改善思维能力,结果第四组人的测验成绩居然提升了 37%!这就是安慰剂的神奇功效。

    这时你可能会质问我,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但是,抱歉,真的有用哦~

    讲到这,我想起来,很多年以前看到了有朋友在喷雅漾喷雾,作为好奇宝宝的我当然问这是啥,妹子说,是面部保湿用的水,没事喷一下感觉比较舒服,说着拿起瓶子也给我喷了一口。在学习了这么多有关安慰剂的知识,并且了解到了,雅漾喷雾实际上就是矿泉水的实锤之后,你问我怎么看待这位用雅漾喷雾的妹子?我当然会说,她开心就好呀!那我以后会不会反对妹子用喷雾,或者昂贵的化妆品?当然不会啊!因为她用起来真得觉得自己美美哒!

    在第三部分,作者探讨了「社会规范能否用市场机制来代替」的问题,它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色列有一家幼儿园,像我们这里一样,每天家长下班后要把小孩从幼儿园中接走,而家长们总会因为一些事迟到,所以幼儿园老师总需要加班。一群研究者与幼儿园合作,希望探究引入罚款制度,是否会减少家长迟到,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实行罚款制度后,迟到的家长更多了。原本,「不迟到」是家长心中的一种社会规范,尽管不罚钱,但违反了社会规范时,心中会产生内疚,这种内疚会促使他们下一次尽量不迟到;而当市场机制介入后,罚款实际上就是一种用钱买时间的手段,家长们的内疚消除了,反而学会使用钱来享受更多的服务。幼儿园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的,因为这违背了他们减少迟到的初衷,于是他们又取消了罚款制度,可迟到的家长数量反而更多了。这告诉我们,当社会规范与市场规则发生碰撞时,获胜的总会是市场规则,而当社会规范崩塌后,却很难被重建起来。

    接下来,作者用了另外一些篇幅,阐述了在公司治理中,直接金钱奖励和投资员工福利的优劣。金钱奖励虽然更直接,但是可能会培养出唯利是图的员工,以及唯利是图的公司文化,一些公司唯利是图的文化所产生的恶果,在知乎上也多有讨论。而福利制度,比如一些硅谷公司的高级食堂和员工幼儿园等,其目的则是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社会规范——公司爱你,希望你也热爱公司。这种社会规范,更能建立起对公司的忠诚、对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每年在岗位上牺牲的警察、消防员和军人有很多,他们是为了抚恤金而死的吗?显然不是。没有几个人会为了钱去死,而一旦提出用钱买命,这也将是一个无底洞,用钱组建出来的雇佣兵也不会真的为了雇主去死。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礼物时,现金和实物的对比。从理性角度来看,送一个礼物和送等值的现金是没有区别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现金的效用会更高。但是,假设你与一位美丽的姑娘约会了几次,想增进一下双方的友谊,于是在烛光晚餐结束时,你深情地对姑娘说,「跟你在一起度过的每一秒都令我倍感幸福,我真的很荣幸你能出现在我的生命中」,然后,顺着姑娘温情并带着点期待的眼神,你掏出 2 万元现金,对姑娘说:「真金代表我的真心!」你猜姑娘看到 2 万元的现金,而不是一个等值的包包或首饰的时候,会是什么反应?我猜估计姑娘的反应会是,「你把我当什么人!臭流氓!」再送上一个巴掌。

    在送礼时,实物比现金更好用,在通过作弊或不道德行为获利时,间接的获利方式也更能降低人们道德底线。作者发现,当人们面对现金诱惑时并且也有作弊条件时,往往拿得比较少,但是如果把现金换成类似赌博筹码的等价物时,作弊幅度就大大提高。作者认为,这或许是金融犯罪往往数额较大的原因,金融犯罪分子不需要直接接触钱,更不会上街实施暴力抢劫,而是通过操纵报表、编造数字等间接手段来获取暴利,与直接动钱想比,间接奖励带来的负罪感更小,自身的道德警示也更弱。这或许在互联网时代会更加值得警惕,因为盗取虚拟资产在很多人眼中甚至算不上犯罪,在淘宝上至今还有贩卖盗取的虚拟游戏货币、账户资产、会员资格或用户信息的商家。

    从这里再推而广之,当下互联网上澎湃的网络暴力,以及热点下的群魔乱舞,恐怕也与虚拟环境下所产生的与现实的疏离,而导致的道德警戒下降有关。所以~~如何在网络空间中保持理性和自律,恐怕是个迫切的、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怪诞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ylu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