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5日,我来到北京,现在坐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我被眼前新奇的景象震惊着。成排的书架,偌大的读书区,各式各样的读者,简直不可思议。我说的不可思议,源于一个小人物,来自小城市的狭窄见识。知识可以这样存在!人类可以这样获得知识!
原始时,人类也固然思考,当他们意识到自我的时候,一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永固。他一定想能够长存,想要永生,因为那个自我如此重要,谁不希望这个独立的个体可以多存在一天呢?!
后来,原始人知道无法永生之后,一定想到要留下点什么?于是他们把图案,文字或者符号,刻在石头上。当然,那时候没有什么比石头更隽永的了?
直至人们发明了纸张,知识能够低成本的传播,知识并被人们学习,经验得到继承和发扬,人类逐步获得生存的优势。
现如今,知识的载体已不限制于纸张,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可以以0和1的形式传播于空间中。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毕竟让人不安,万一哪一天电子世界迎来地外流量,毁灭的是整个人类的宝贵生存经验。
各种石块上刻上印记,仍然是人类深入基因的癖好与习惯。看看泰山石敢当和各式机构入门的大石头便知晓。
我眼前的女孩,面前摆放了许多英文资料,各种笔记和不同颜色的画线。真了不起,能够识读不同文字。知识广博的人是了不起的,他们拥有诸多时间和精力去研识人类的知识,并使自己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实在了不起。这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高尚的情操,或者卑鄙的虚荣心,或者其他吧。人类的目的多种多样,不一而是,但攫取知识总是件好事,在我看来。
而我也突然感到,知识是无尽的,学是其一,学以致用才是目的。学而不用,那简直是浪费能量,而何时用,用于何,何时有用,简直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所以不去深究,浪费就浪费吧。
个体,淹没于群体,痛苦也来源于此。
因为存在,必然面临竞争,大众则表明环境改变时适应能力低,这种焦虑感是原动力,可以推动种群的发展,也可以把个体托向深渊。
越活着,越想不明白黑白对错,越看不清阴阳界限。也许,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但何至于此悲哀呢,竟是混沌一片,无情无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