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大厦一经建构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就像一个工程一样。但是我们不能够说在建构雏形初具的时候它就已经完成了――实际上,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都在继续的完善它,使之更加地耐风雨侵蚀,使之更加地适应头顶的星空与脚下的土地,使之更加地让我们能够受益无穷。
信仰,是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一切思想与行动,即使人们在平时的时间里面很多时候候并不会注意到这一细微的作用,但是它还是在发挥不可忽视乃至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精神世界越丰富的人,他们的信仰就越是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很显然,是不可以这样说的。举一些很简单的例子――以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而言。海子在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梵高表达了自己对于世界的《向日葵》般热火的理解后选择了割耳和自杀,北岛用黑色的眼睛看这世界,然而并未找到光明,最终被黑暗所吞噬。这些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值得引起重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世界的丰富并不与信仰的坚实程度呈正相关。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增强信仰的力量?因为,坚实的信仰,往往以丰富的精神世界为基础,二者是必要条件的关系,而非充分条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贝多芬,海伦.凯勒,列宁,高尔基等人可以作为铁证。那么,我们应当怎样本着增强信仰力量的目的,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呢?
必不可少的,是一颗保持年轻的心。心态,是最为重要的。看一树花,听一阵风,触一片云,触一场梦,重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如果有自己的理解,加上正向意义的指向,那么无疑,这些经历过的事情都可以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新的意义。从另一个侧面而言,从不荒芜的精神世界上建立的信仰绝不可能是缺乏意义的,不可能是不成熟的。
必不能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世界不仅有美丽,更有浑浊。不仅有快乐,更有痛苦。因为我们一切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经验的意义而非实证的意义上,所以这个时候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显得尤为重要――不允许任何污浊的成分掺入信仰之中,不允许任何有害的成分损害精神世界的纯洁。同时,对于自身世界的改造和求进也显得十分必要。
必不会少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升华,建设。因为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过程,所以精神的世界是不会因为一些东西的确立而停滞不前的,根本不会是静止的。即使我们在这样简单又重复地建设的过程中会感到乏味,但是我们更知道,停止这样的建设等于是自我放弃,自我沉沦。那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而反过来而言,在经过一生的建设后,在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这一生,我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过好了。这样的人生,即使有可能谈不上精彩,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平坦光明的。
一切的工程不会有它完工的一天,一切的完工,只能是里程碑和新的出发点,而我们要做的,是从最初,到最初。有言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怀着这样的初心,我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不会贫乏,我们的信仰,不会流于表浅,它会随着时间,历久弥坚,历久弥珍,历久弥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