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君子比德如玉",而这也是古人所赋予玉石以人的品格,并在反过来以玉喻人,而人分新旧而玉也分新老,衣服等物属于消耗品只讲究光鲜时尚,而玉则不同,玉需要在经过繁华与喧嚣后得到沉淀留下文化。中华民族对于美石的独特喜爱使玉石成为我们传承不断的文化符号。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55424/ce874ded78d2fdf1.png)
有生命张力、有时代气息、有人文关怀、有灵魂碰撞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这些都是玉石作品经得起考验的重要基因。对于当代玉雕来说很多十年前的作品就与近年的新作画风不同,更遑论八九十年代的作品了。
在近二百年间从明清到民国,中国当代玉雕都是处于一种攀升期,我们从上世九十年代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当时大家都是摸索着传统和市场碰撞新模式,在当时相对纯净的环境下,更加容易静下心来继承传统、磨练技艺、精心思考与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首先在原料方面就值得信任。玉雕艺术和西方雕塑艺术对材料的态度上恰好截然相反。玉雕艺术讲究惜料并强调"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所以我们看到此时代作品会觉得工艺有一些繁缛,并且都颇具体量感就连配件的底座都是如此。尊重原料、不吝工力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最突出的特征。而从审美这一层面来说,这些玉雕物件的美是古拙、含蓄的,构图方式也如传统中国画一般采取散点透视移步换景。
其实一个时代便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未必是最好的艺术但一定拥有独特的价值和韵味,留存和传承并从测方面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就如同一个时代的真实镜像版,是后代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