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中秋已过,但中秋时节家人团聚的那份余温依旧温暖着每一个离乡的游子。尤其今年中秋和国庆双节相连,回家过中秋成了很多人长假里的首选活动,即使遭遇高速大堵车也要赶回去吃上一顿团圆饭。毕竟中秋是除了春节外的第二大节日。
如今,人们过中秋已经不讲究什么仪式了,大多是亲朋好友馈赠月饼、吃顿团圆饭。只有少数地区少数人还保留着拜月祭月的传统。在很多成年人的记忆里,儿时的中秋总是月朗星稀,桌子上摆着月饼和时令瓜果,小孩一边听着大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一边盯着月亮仔细地看,找桂树、找玉兔、找嫦娥。正是那样的过程和记忆让人总觉得以前的节日充满了趣味和味道。
其实,延续前人的某些习俗和习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传统节日的背后是说不尽的历史、文化和内涵。即便我们失去了某些仪式感,但熟悉和了解传统节日的渊源 ,尤其对年轻人和孩子而言,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一件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127a13243a15aa9f.jpg)
《节日里的中国》系列丛书便是一套为中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这本《中秋》是其中的一本。从封面到内页插图,都是满满的中国风。特别喜欢首页那句话:用文字照亮每个人的精神夜空。我相信,无论时代怎么变,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每个人心中都有儿时的一轮圆月,那是我们精神的故乡和情感的依托。
本书讲了中秋的历史和内涵,中秋相关的各种故事,以及中秋赏月拜月习俗的发展,还有中秋的食俗娱乐,乃至国外其他国家的中秋活动,凡是跟中秋有关的,这里都有答案。也穿插了很多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和名画,堪称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读起来丝毫不枯燥。
在唐宋时期,赏月是主流的习俗活动,大量的唐诗宋词对此都有记载。“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这一夜如果月亮隐而不见的话,这一年的秋天算是白过了。可见中秋之夜在唐人的心目中多么重要,是多么特殊的赏月佳期。元代中秋节继承唐宋之风,中秋赏月依然兴盛,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受汉族风习熏染,也举行隆重的赏月活动。
但是到了明代,人们开始重视拜月和团聚,并一直延续到清代和近代。真正的中秋月饼也是从明代才开始出现的,并且最初作为祭月的供品,慢慢才演变成食品。直到今天,虽然月饼的口味已经不大适合消费者的口味变化,但无论好不好吃,喜不喜欢吃,中秋节是少不了月饼的。作为一种象征符号,特色元素,和链接亲友情感的纽带,月饼在中秋习俗中的地位依旧很稳固。
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在现代社会中有别样的发展空间,对文化重建有重要意义,而这也正是本书的初衷所在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327589638e68224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f44dfd29162a7d3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6ea6d41dbd1f022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b75ea33ba3d639f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8cc25ed95b68db5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6127647cfb7b3dd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80227/8bb27b3adda50d6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