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们读诗,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昨夜家书至,慰我久离群。”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我们发现,家书是古人表达思乡念亲之情最重要的载体。
可是,我们两个班的孩子,这些出生在零零末一零初的小朋友,他们没有一个人见过信件的。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书信往来也还是人们相互联络的重要渠道,然而不过才短短二三十年,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慢”的生活,早已被飞速运转的时代车轮远远地抛去了。生活是便捷了许多,而那种蕴藉与诗意也早已不复存在。
从前,人们灯下铺开信纸,认真书写对远方亲友的惦念。一笔一划中,都是浓浓的亲情、爱情、友情。鸿雁频传,纸短情长。无论是寄信还是收信,都是在完成一件非常庄重而美好的事。
而今,处在所谓的“快餐时代”的人们,一部手机,基本可以解决所有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谁还会去傻傻地写信呢?
我孩子小时候,我喜欢在她的生日、儿童节这样的日子里给她写信,把信悄悄放在她的枕边,用文字跟她交流。她去异地读高中,是她第一次远离家人,我很是牵挂。她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宿舍走廊排队打电话回家,可是短短几分钟也说不了什么话,她就要匆匆挂断,说后面有许多排队等候的同学。
特别是有段时间,她说自己成绩下降许多,情绪很低落。不安与牵挂堆积于心,我便铺开信纸给她写信。我曾在他们学校看到一个廊下,是老师们的信箱。那信我是寄给班主任老师代转的,可是她收到时,已经期末了。那封信在班主任的信箱里寂寞地等待了大半个学期!——班主任压根没想到还会收到信件。
那是我寄出的最后一封信。自那以后,再也没有了。
平时跟孩子们的文字交流,大多是在作文点评上,或者是在作业本里夹张字条,几乎没有认真写过信。去年初三分班,一个由1班分到4班的孩子,在中考前一个月左右给我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她与我相处一学期(初三我新接的班级)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她对即将来临的中考的期待和紧张。那孩子是把信送到办公室直接交到我手里的,当晚我立即给她回了封信,给她安慰与鼓励。一个月后她顺利考上高中,第一时间给我报了喜讯。我觉得师生之间通过信件的文字交流,从容而又美好。
我想,我有必要给现在的这些小朋友看看什么叫信件。于是我立即下单了一扎信封,从两个班里各选取了几个同学作为收信人,郑重地写上他们的姓名。
课堂上我给孩子们演示怎么写信封上的内容,怎么折信,怎么封信口,还给他们表演了“欲封重读”,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时间紧,并没有真的给这几个孩子写信,而是在每个信封里装上我给他们挑选的明信片。
忽略丑丑字来日方长,我打算有计划地认真给孩子们写信,信封信纸都具备,只缺点时间和契机。每次作文本发下去,他们都争着看看老师的评语,我想老师写的信,他们也会很在意的。
我希望,能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一粒种子——关于爱以及美好的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