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将会有一段时间,呈现让父母头痛的极度“自恋”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似乎只能看到自己和自身的需要,无论父母讲道理还是做榜样,让孩子关注他人,常常也是徒劳,似乎只有通过暴力才能让孩子消除“自恋”的症状。孩子用“暴怒”表达夸大自体的需求或用“疏离”表达自恋受挫的防御,疏离的出现是为了保护处于脆弱、成长分化中的自体(心灵),不被内部和外部刺激所毁灭,因为那个时刻的孩子‘自我功能严重不足’无法有效调节、整合这些海量信息。
我们尝试贴近‘抑郁’或者‘抑郁症’的状态,也会发现“抑郁”所产生的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或提不起兴趣,似乎也关联着“疏离”的呈现,我们更多关注于抑郁的病态性,缺乏活力、无助、无力等,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抑郁的“疏离”功效,以及隔离外部刺激来保护脆弱自体以及修身养性的作用。
用人际间视角,抑郁就是对于人际间关系互动失望的产物,几乎所有的关系性互动的结果对健康自恋是具有伤害性的,对个体需要是否定或者漠视的。抑郁的出现就是阻止关系的建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