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已习惯了不在家过春节的日子。
这样的心态,和十几年的医疗工作环境不无关系。相信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样。
什么样的工作培养什么样的性格。新春佳节,我们医护工作者,大概就是培养了这样在医院在哪,哪过年都行的性格。年三十有急诊手术,出现危重病人,以及由于春节各个病区患者都少,节约人力,几个病区患者合并在一起过年。每年如此~
这些春节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发生转变的第一年。
(一)稚嫩的小护士
记得第一年参加工作,印象很深。年二十八给妈妈打电话,欢欢喜喜准备回家过春节的场景很戏剧性。就在我挂了电话,收拾好行李,领导又打来了电话—春节留下了我和另一个新同事—参加春节共同值班,因为年二十九病人病情突然恶化,需加派人手。我在电话那头只好服从命令。
我急急忙忙来到医院,看了新的工作安排表,忍不住在病房门口哭了起来。大年三十晚上值班,初一早上值班。我除夕在家的希望就这么破灭了。
几个资深的同事看我哭的稀里哗啦,过来安慰。然后,告诉我慢慢就习惯了。春节不和家人过,这个是医院的常态。工作十年的老师说,她那一年是第一年能在家过除夕。
医院的常态-年三十值班
所以刚工作的第一年,年三十我和小徐一起给在住院的十几个患者发完药。做完晚间的工作,刚刚晚上九点,病房里有人自己包了牦牛馅料的饺子,端到了护士站。西藏过来的少数民族姐姐,看着我们俩梢眉耷眼的样子,安慰道:“快趁热吃呀,牦牛馅料可珍贵的,吃了吉祥如意一辈子!”
我和小徐各自憋出了一个微笑。刚工作的那种稚嫩情绪,藏也藏不住。等待老师来接班,我们端着饺子回到了休息室,一边吃饺子一边看春晚。也没想起来给患者家属一声
窗户外面轰隆隆的鞭炮响,还有炫目的烟花。小徐和我,相互依偎着彼此。开始盘算怎么做更早的赶回家过年。
第二天一早七点下班。迎着大年初一的太阳,我打车上了城际公交车,车上零星几个人,安安稳稳睡了一觉。终于赶上了早起最后一波拜年的机会。
(二)成长中的我
有了头一年的经验,第二年在值班心里果然适应了不少。除夕夜晚上,在护士站和病人家属们还开起来玩笑,在万家焰火的晚上,我和同事安安静静的查对医嘱,巡视病人,直到交接班,还给下一班的同事提前准备了夜班要用的医用耗材,节省了她进出库房的时间。
除夕夜,我和另一个下了夜班的同事相约半夜洗头洗澡,吹干头发。在值班室里给爸妈拜年~耐心等待第二天一早,迎着初一早上的阳光,带着主任发的过节红包兴冲冲的踏上了回家的路!
就这么过了两年,第三年终于轮到我可以在家过年了。大年二十九弟弟来接我,我摸着家里的棉被,看着春晚,听着楼外的鞭炮响声,有点儿迷茫。家里休息了三天,便匆忙的回到了工作岗位。
(三)历练过后的我
今年武汉的肺炎疫情在春节前夕持续严峻,因而全员都提到了过年值班的节奏中。
如今我在这样的环境中,线上线下的科普防护知识,和整个医疗集团共同为几千万的线上同胞提供医学建议。
春节的故事还会继续,在习惯了春节不在家的日子,我想,和我一样的医护工作者,都没有难过和委屈。更多的只是对家人有一丝丝愧疚。
在这个不一样的春节,为人民的健康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我们的生活尽快恢复正常,疫情在有效的防控下得到抑制。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