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咱们的根》
【润琏家书(2)】
作者:曲润琏
时间:2022.2.13
亲爱的孩子,这是给你的第2封信。
孩子,你想过没有,今天的老人,不过是当年的婴孩;现在的年轻人,正是将来行将就木、苟延残喘、迟缓痴呆的那些老不死的。
道理都懂,经常深入思考的人不多。因之而切实采取人生行动的人,更少。
根据我的研究,《西游记》里,唐僧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要原因是,遇到的所有陌生人,都一再对他当头棒喝。看,所有陌生人,初见唐僧,都会用“灵魂三问”来敲打他:“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孩子,我今天不想用这三问来难为你。只想跟你聊聊,我对“从哪里来”的一点思索。
从哪里来,问的是根的问题,本的问题,简称根本问题。
树高千尺,根在地下。海波浩荡,根在江河。
其实每事每物,都如电影《西游降魔篇》中段小姐的无定飞环,可自由化形为兵器、金箍、戒指,但重要的是“入肉生根”。
比如文字系列,也是有根的。
【夜花晨拾】系列,说的是老一辈的故事,主要的受众也是老人,基调庄重。从时态上看,类似于“一般过去时”,是回忆过去、感慨良深。
【联星正传】系列,说的是一家三口的故事,主要的受众是中青年人,基调可以轻松,甚至允许胡闹。从时态上看,接近“现在进行时”,是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润琏家书】系列,说的是对杂事杂物的胡思乱想,主要的受众是将来的青少年,基调可以参差不齐,可以包罗万象。从时态上看,属于“一般将来时”,是展望未来、星辰大海。
老中青少,老为中之根,中为青少之根,当慎终追远。
再比如我们中国人,是有根的。可以从文字解读开始。
中国人,为何叫“中国”人?华夏、炎黄、中国、中原、中华、九州、……,是怎么来的?
说文解字之类的文献,可以多看看。文献类的描述,更准确些,但是我懒得引用。我只想说,文字如诗,诗无达诂,所以各种推测一直存在争议,但我们又不得不选择其中貌似更靠谱(或仅仅是更顺眼)的一种,来相信。
相关文献,我消化之后,再加上自己的假设,简介如下:
“华”字,可能来源于上古时期母系社会华胥国的女首领,“华胥氏”。她存在于8000年前,传说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有人尊之为“始祖母”。华字的字形,可能来源于火炬顶部的花状的火焰,也可能就是来自于植株顶端的精华(花朵)。五岳之中的华山,处于华族的居住地,另外山形也如火炬。总之,8000年来,华字始终与我们民族的名字相连。后来,从“华”字这里,单独分出了一个“花”字,专指植物的花朵。
“夏”字,最初字形可能是一个“人”,此人貌似在从事农耕(或某种仪式的舞蹈),是个有力量的(大)人物。因此,夏字有“我国之人”的意思,有“我国之政体”(国人的集合)的意思,有“大”的意思,有“夏季”(生灵生长得越来越“大”的季节、从事“农耕”最多的季节)的意思。后来,“夏地”即指“华族”之地,“华夏”成了我国的代称。禹的儿子启,建的国继续叫“夏”,后来宋朝时有个“西夏”国,借用的也是同一个“夏”字。夏朝被商所灭,后来周取代商的时候,以夏朝的继承人自居,所以也喜欢这个“夏”字,将“夏”与“雅”通用,“雅”即“正”,与正统和政体等密切相关。因此,《诗经》中的“大小雅”,也就是“大小夏”。再后来,从“夏”字这里,单独分了一个“厦”字,专指“大”的意思。
“炎黄”二字,简单,来自传说中的炎帝与黄帝。需要注意的是,炎为红火,为炽热,可见我们的祖先肯定不是来自极寒之地西伯利亚,可见国人尚“红”,古已有之。黄,对应了黄土高原,对应了黄皮肤。另外,红和黄,对应了血液的颜色、太阳的颜色,也对应了秋季果实的两种常见颜色,因此与活力和富足有关。
中国、中原、中华,“中”字,来源于“国中之国”“中间的国”的意思。其实周和周之前,“国”仅指诸侯割据的一个个势力范围,有点像现在的“省”,“邦”才指“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邦”才是我们现代人口中的那个“国家”。因此,“国中之国”,最初是指被各个诸侯国环绕着的中间的那个“天子之城”,类似于“邦”的“首都”的意思。后来,以“天子之城”,代指整个天下,于是“中国(国中之国)”也就代指整个华夏了。这道理,很像目前外媒常用“莫斯科认为”代指“俄国认为”、用“华盛顿(城)决定”甚至“白宫决定”来代指“美国决定”。
“九州”就好理解了。“州”,相当于现在的“省”,“九”指“全部”。全部省份的综合,当然就是整个国家了。所以,不要小看当前任何带“州”字的城市,那名字当年必曾威震一方,尽管现在可能“泯然众人矣”,比如青州、莱州、登州之类。每个州都像中华大树的一片叶子,当年都曾高挂枝头,即使如今已飘然落地,也不过是落叶归根。
孩子,你也是一片叶子。希望你生在我华,长在我华,盛在我华,即使最终跃下枝头,也别忘咱的老根,化作花泥亦护花(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