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发微信。
“女儿,这两天忙吗?”
“哈哈正常。”
“晚上有上班吗?”
“有。”
“上班要早点回来。”
“是的,下班直接回家。你最近好吗?上班忙吗?”
“好的。”
“你上班怎么回家?不要太迟。让爸爸去接。”
哎......从恋爱开始,我就很少让他来接——除非他主动要求......还没来得及回答,女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你一般几点下班?”
“饭吃好不好?平时自己烧还是去食堂?”
“肉有没有吃?不要省那么一点。水果也要多吃。”
“你最近忙什么?要运动,也不要一直坐着。身体重要。眼睛看累了要休息。不要太累。”
“你早上几点起来?晚上几点睡觉?早点睡。不要太迟。”
“身体重要。尤其你这个年纪,一定要自律。照顾好自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了也需要照顾。”
“最近写作怎样?”
我疑惑女儿怎么一反常态。平时都是我问她。问一句,答一句。今天怎么一直问我?该不会是模仿我的话以此来表明她对我平时话语的反感吧?但这想法一闪而过......应该不会,她的话很真诚,她能这么问我实际上我很高兴。
“你要跟随自己内心,爱自己。坚强快乐。但也不要勉强别人,不要别人都懂你。爱自己,相信自己。”
——这话也似曾相识。好似我平时从某些“鸡汤文”抄下来给女儿的......但来不及细想,女儿能这么说,从外到内“关照”,我实在很感动。
发了两颗旋转的心给她。心与心之间写着“谢谢”。
躺在椅子上休息。泪水不知不觉涌上,溢满双眶——任由泪水在脸上肆虐,心里却充满甜蜜的滋味。
过两天,又发微信:
“女儿,现在忙吗?”
两三个小时后,她回过来了:
“咋啦?”
“没咋啊,聊聊。想问你这两天怎样?”
"啊哈哈。困了,以后再关心你啊。我上班累了。你要好好休息,好好吃饭......我们有空聊,乖。"
不知一股什么滋味涌上心头。
关了微信。
自己理自己。
* * *
走在乡间小路上,想到女儿用这种方式告诉我,她不喜欢我平时问东问西,也是较诙谐有趣。她曾直接跟我說:“妈妈,你问的问题太啰嗦了。我不喜欢。我自己知道的。”“妈,我已经二十一岁了,不是两岁。”
看来我自己也要反省反省......
但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偶尔想起女儿曾经的“婆婆妈妈”“嘘寒问暖”,心里还是会有止不住的暖意流出。
呵,这女儿。
(后记)
我把这篇小短文发到了朋友圈。自己写了评论:前两天再翻看这段记录,注意到“困了......上班累了”这话。其实孩子在外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家长总要关心。不能在她身边为她做饭做菜什么的,所以“关心”就往往体现在一些生活起居细节对话上......父母子女都要互站在对方角度想想,互相体谅互关爱。
女儿看见后,回复了我的评论:
有时候长辈的关心是对他们自己的安慰需求。
这是我发现的。如果我说我挺好的没啥事,那就别聊我几点回家几点吃饭几点上学怎么回家吃什么菜,可以聊聊别的。或者就是别说太多了,我在这边蛮好玩的,时差也不一样,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果真的以后想聊,我们可以设定一时间段聊天,这个等我回去可以商量一下。我的家庭观念其实蛮重的,这样我就不会每次聊天都心不在焉了啊哈哈。另外就算真有事了,也会说的。
虽然那次是因为反感模仿你口气,但是你知道那些对你想关心对我来说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你也知道我是不习惯说的。你因为那个哭了, 怎么那么浪漫 ,蛮可爱的。 我有机会再冒几句给你。
你既然公布在盆友圈 ,而且也想让我看到, 那我觉得这一定是个适合的而且应该讨论的时机。有时候聊天我说话直接了,很多都是一闪而过,但是你都会很认真很仔细地把我随口说说开玩笑的话当做我的性格要害,以为那些就是我处事格调,然后给我发大段教育,我也不敢太多说,发这些也是小心用词。 我觉得母女之间相处 也是要互相关爱。互相了解对方脾性。人是不会变太多,但是习惯可以改。 我很幸运有一个开明的妈妈,一个非常支持我的家庭,一个话不多但是给我潜移默化很多的老爸。<br
突然发现写出来公布挺好的,有时候事情文字化,公开化,反而清楚有头绪了。
每家不一样,每家有故事。谢谢各位关注,有一个会表达会记录的母亲让生活也出现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