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发明人,也许你会想到爱迪生、莱特兄弟、贝尔......
其实在中国,发明人是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2017年国内专利授权的数量是172万余件,也就是说,中国每分钟就诞生3件专利,不知我们每天会擦肩而过多少位手握专利的发明人啊~
专利统计年报2017年国内外专利授权数量对比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开造团队在工作中也会接触到一些发明人,我们被他们的执行力和执念(或者说情怀)所感动,发明人对自己的创意就像对自家孩子一样,在上面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80岁的蓝治成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资深发明人。
蓝老的经历很丰富:
他大学读的是冶金机械专业,60年代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上海矽钢片厂工作。身为技术从业者的他与工人师傅一起搞技术革新,将全厂的生产设备由全手工升级为机械化操作生产,年产量涨了1.5倍,帮助该厂的排名晋升至全国同类厂家中的第一!
工作期间,他就已经申请了不少工业技术的发明专利,其中1个还被厂家成功采用了。
1997年正值下岗潮,上海矽钢片厂也受到了冲击,不少人面临下岗,此时蓝爷爷很有魄力地提出自已待岗,在家开始开发专利产品。
蓝老希望更多老百姓能从新技术新发明中受益,所以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民用产品的发明中。
他从日常生活中开始观察,想到了一些发明的点子,“我们四川人喜欢吃蒸饭,但这样的蒸饭要先煮后蒸,比较麻烦,也浪费能源。那时国内的电饭煲开始出现,国内一些电饭煲厂家还去购买日本的电饭煲技术。然而我发觉电饭煲不是最理想的产品,饭的质量并非很好,于是我根据四川人蒸饭的道理着手,想到了用蒸汽煮食的做法。”
经过反复摸索和试验,蓝老发明了蒸饭煲:2000年第一次申请了发明专利,随后他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发明。截至2016年,蓝老先后3次升级了发明专利。
这是2016年时申请专利的附图-蒸饭煲的内部结构图图中:2是储水处,3是米锅,4为气阀。2中水加热后形成蒸汽通过气阀4进入米锅蒸饭。因为还没有投产的关系,我们暂时没法放外观图啦。不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电饭煲的样子,区别是:蒸饭煲是蒸食的,而不是煮食的。
电饭煲和蒸饭煲的做饭效果对比:
用电饭煲煮饭,当水被米吸收完了以后就停止加热了,此时米饭是靠闷熟的,成熟度欠佳。并且米的湿度很大程度上受水量的影响。(尤其对于烧饭新手而言,水放少了就成了夹生饭,水放多了就成了半稀饭)
而蒸饭煲可以持续用高温蒸汽来加热,米饭成熟度更高,口感也就更好,干湿度容易把控,颗粒也更分明。
蒸饭煲做饭的效果-图片由蓝老提供和许多发明人一样,拿到发明专利后,蓝老希望蒸饭煲能够生产落地,成为一件革命性的、改变国人烹饪习惯的产品。在这期间,他开始跑展会、在网上宣传,和一些投资人取得联系。
然而截止目前,这个专利还未转化。蓝老说:“谈过的投资人或厂商都希望垄断专利权,但对方又不能确保在短期内能生产这款蒸饭煲,因而没有达成合作。”
最接近落地的一次尝试,发生在2004年:一位山东济南的朋友从网上了解到了他的专利,很感兴趣,便联系了蓝爷爷,同时提出用济南长清产的木鱼石材料来做产品(更具保健效果)。于是他们寻找到了生产木鱼石的厂家,厂家也很看好该产品落地生产,就免费加工了少量试验品。
这是当时用木鱼石材料做的试验品,因为是材料试验,与前面的产品结构图没有关系。试验品出来以后效果不错,但到了冬天时,停止加热锅后,内外温差很大,木鱼石锅的底部就会掉落。好在之后厂家将产品制作后进行高温预处理,解决了掉底的问题。
可惜后来由于资金的问题,产品没有开始筹备生产。
当然蓝老并没有放弃,仍在寻找可以合作的厂商。目前广东一家厂家正在按新申请的专利方法进行产品制作试验中。
关于中国专利的转化率,有数据表明:我国个人专利的转化率还不到5%。
可见在我国,大部分发明人的专利都躺在抽屉里了。
在蓝老看来,自己发明的蒸饭煲能解决各种痛点,市场前景一定是很好的。
但经过他与厂商多年的接触,他也了解,很多厂商出于成本的考虑会在投入一个新产品时慎之又慎,尤其在这个案例中,电饭煲和蒸饭煲的生产设备不同,若生产蒸饭煲,原来生产电饭煲的厂家需要新开一条生产线,于是成本更大了。
除了研发成本,市场接受度、销售渠道等也是厂商们衡量是否要开发某款新产品的重要因素。
这种情况下,提前了解市场反馈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此,我们帮助蓝老梳理了关于功能假设、优势假设、用户假设的5个问题。如果你喜欢这项发明,希望参与到它的生命周期里来,欢迎来填写问卷,蓝老欢迎&感谢大家的参与和建议!
(以上文字内容由开造团队原创,原载于公众号【开造KaiZao】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