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王立群曾直言:“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付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现代如此,古代亦如此。”
可爱的汉服小女孩现代社会的家长们在怀胎十月时就开始胎教,孩子生下来便要送去早教班,接受感统训练、音乐训练、意识训练等。而在古代,尽管儿童的启蒙教育并没有那么多样化,但是大部分孩子早则三岁,晚则五六岁时就会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幼儿教育在中国古时候称为蒙学,是对我国传统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接受蒙学教育的孩子们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礼仪修养。
孔子的出现,被视为中国古代私人教育的开始,孔子的教育思想,源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思考。性,可谓生命的内在本质。习,则指生命受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生活习惯差异。所以,孔子的教育始终围绕着人性来展开,通过教育,将人类带进一个符合自然规律,富有礼乐文化的人文日常。通过教育,使人有高度的自觉,使社会有纯正的良知。这就是老有所养,幼有所爱,朋友有信的天下大同。孔子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虽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教育的精神却不绝如缕,薪尽火传。
图片来自网络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千百年来一直是私塾里通用的优秀教材。文人墨客们也并非是读死书的书呆子——琴棋书画、自然地理知识,样样不差。
放在今天依然热度不减的《三字经》中,除了识字和进行礼仪伦常、道德规范教育之外,也劝勉儿童少小须努力向学,以及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对孩童应该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的教导,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勤奋好学的人物故事,对儿童进行榜样教育,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图片来自网络“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南北朝时期创作的《千字文》,以诗意而有画面感的笔触,将自然知识生动有趣的融入其中。前四句解释了天地宇宙的规律: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后三句则将四季的流转描述清楚:寒来暑往,循环变换,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最后的“律吕调阳”则是说明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节阴阳。
古代启蒙教育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仁”的教育。“仁,指好的道德,仁的内容包含甚广,核心是爱人。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孔子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对古代启蒙教育影响深刻。在启蒙教育中,强调“习与智长,化与性成”,就是指习惯和认知的培养要与最后行为习惯的形成——做“仁”相结合,必须做到二者相资以长,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合格的“仁”。通过启蒙阶段的习、熏、悟、化,达到认知与成长的和谐统一。“这一点正是当代教育中急需完善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