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有人说话做事天生接近中庸的状态;更多的人,则需要逐渐修炼,方能在言说时趋向中庸,做事时不偏离轨道。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性是有弱点的:贪婪自私,好胜虚荣,好色成瘾,嫉妒冲动,暴怒骄狂,固执己见,懒惰轻信,哪一个不是极端行为?哪一个不需要自我修炼才能克服?实在不能自救,只有通过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来调整来克服了。
平常心很难,上进心是为师为父母所期待的。一个七岁小女孩被老师夸奖了一句,就拼命写呀写,她妈妈说,见过这么疯狂的小孩吗?老师说可以积累词语了,她回家找了个本子立刻就写,等我进门已写了50个词了。走在路上写,等上课的空档写,坐在公交车上写……看到什么写什么,走火入魔了!我说怎么这么反常,原来老师让别的孩子向她学习,夸她了。
通常情况下,这女孩大概率会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然而她会比别的孩子累,付出多。
人类所有伟大的教导,都揭示了一条中间道路,平衡道路。你要不断察看你是合乎道,还是迷失在了两端。极端制造对立面,智者避开对立面。找到中间的平衡处,你就会生活在和谐中。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你把钟摆向右拉30度,它就会向左摆动30度。这就是道,道在中间。如果走极端,将钟摆摆动到一边的最高位置时,它也只能停留一瞬间,它能静止多长时间?只要没有任何力量打破它的平衡,它就会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在中心,它就是中庸之道,它的能量永不枯竭。
为什么君子能时刻保持中庸?为什么小人反中庸?
中庸就是在每一事每一时上妥当公允,不偏不倚,随时处中,这是要坚持原则的,绝不是随波逐流、混淆是非、抹稀泥的做派。这需要准确的判断力,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更需要勇气。
小人反中庸,小人不忌惮(没有恐惧?)。小人说话做事无所顾忌,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然小人哉!”孔子看不上这种硁硁然貌似很坚决的小人,难道他认可不讲诚信吗?一百多年后,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信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的这句话,是对儒家思想最好的解读。义与中庸之道是相互融合的。
《论语》有: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勿意”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这样就能避免因没有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断、凭空猜测。“勿必”指对事情不绝对肯定,要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勿固”是不拘泥固执。一味固执,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兼听则明,保持清醒,至关重要。“勿我”永远不要自以为是。
人都渴望良好的生命状态,很大程度上,与奉行“中庸之道”不无关系。不偏激,就不上杆子;不自以为是,就能自我更新;不做过分事,说过分话,就不内耗,始终能让自己处于一个中和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