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
都说孩子会遗传父母的基因,其实也确实如此。但是孩子往往接受来自父母的基因并重新组合,所以大部分孩子并不会和父母预期的一样,更不会是简单复刻一个自己或是另一半。老天爷给我们设计的人生之路没有那么简单,缺乏挑战,说不定出现个基因突变打个措手不及。
孩子是千差万别的,跟先天、后天都有关系。我们与孩子的相遇,本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缘分。我小时候是高敏感度的孩子,很喜欢哭鼻子。长大后成了一位高敏感度的妈妈,随时做着最坏的打算。
孩子来到我的身边,我紧张地观察他,即使离开他的身边也总有一根神经留在他的身上。随着他的长大,我发现他和我很不一样。他比我更敏感,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极其警觉。不喜欢社交,走在路上,一看到我和同事打招呼,就敏感地跑掉只为了不打招呼。机缘巧合我遇见了感统训练,有挑战的运动刺激他变得更加勇敢。
小时候的我轻而易举做到的运动,比如跳绳,对他而言学习过程极其艰难,全身运动都无法协调。荡秋千不是享受而是害怕和紧张。书写更是让人头疼,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能蒙混过关绝不多写一笔。对于小学就拿书法第一的我很难理解他的行为及困难。
他是表达型的孩子,喜欢说;我是倾听型,擅长听。我这种类型的孩子更容易适应体制内的教育方式,在学校如鱼得水。他则是一上课就开始神游模式。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见孩子遇到了困难,而把呈现的问题归因于不努力。事实上,有些个体差异并不能通过努力解决。比如恐高的孩子无法玩攀岩的游戏。
如果我们不能尊重个体上的差异,强行改变现实,亲子关系就会变成极大的折磨。当我们能够尊重个体差异,会发生什么改变?我们会变得无比有耐心。
比如跳绳,这是小学体育的必考项目。在教他的过程我不得不先在网上学习了各种方法,分解步骤,不停尝试。我也经历了屡教不会的挫败。
比如他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回来一写作业完全不会,起初会一顿批评上课不听课、不认真等等。有一天,我尊重他的个体差异,看到他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也接受他上课经常神游的事实(这种状态持续到初二),他遇到了学习方面的障碍,需要的是我的帮助。每天回家我给他讲解教材知识点的过程变得更加平和而有耐心,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他学懂弄通。
写字写得不好这件事我也彻底妥协了,标准降成能组装出这个字就成,于是我发明了拼字游戏。
当我看到差异,我从批判者变成了帮助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反而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也为他初三的逆袭打下了基础。孩子和我们不一样,孩子和同龄的孩子也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我们是否因为孩子的不同而选择继续成长完善自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