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为中国公益催生了各种线上筹款的新方式,重塑着整个中国公益行业的面貌,大浪淘沙过后,不外乎以下三个——以橙心筹、水滴筹、轻松筹为代表的公益众筹平台,时至今日仍然能吸引大批公众参与、不断被公众提起的筹款模式和事件。
“互联网+公益”发展趋势下,数个互联网筹款平台和筹款模式的相继出现,为公益组织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动力,也同时带来了危机和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如何正视互联网筹款平台和模式的利与弊?如何看待技术、市场等新要素加入所带来的行业变迁?如何看待互联网筹款与公益组织发展之间的纠结与博弈,找出破解互联网筹款背景下的公益组织发展症结?
相比以往,在大幅度地满足了筹款发起机构的诉求之外,这三类筹款模式也在不同层面冲击着我国公益机构的运营模式——以筹款为中心,这也为公益机构的发展前景带来了不少隐忧。有数据显示,微信朋友圈75.4%的人转发的内容来自朋友之间的分享,61.6%来自关注的公众号,43.8%来自亲人之间。“微信平台在这里起到有效的同时,也是把双刃剑,使得参与目标有可能异化。”。
而在突发热点筹款事件中,单枪匹马的公益组织有可能利用互联网制造“爆款”,链接更巨大的公众资源。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例如“同一天生日”和“小朋友画廊”这两个耳熟能详的案例,都是对公众偏好的迎合,主要呈现在社会救助项目,没有倡导性的突破。此外,这类筹款事件由于瞬间被传播开来,同时也背负了很大的问责风险。
“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是危与机并存的,我们既能做出非常好的筹款活动,同时也要面临如何把这种被动的问责转移为主动的透明化,将捐款人转化成志愿者和支持人。对于最后一类的公益众筹平台,,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项目达到筹款目标,便意味发起方的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全年的项目平均成功率大概在45%,其实是以市场拿来检验作为标准。然而,我们现在的公众认知还没有和公益领域的发展有契合的地方,那么这个市场标准是高了还是低了呢?”
面对互联网筹款引申出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如何能够使互联网筹款的资源更公正地被分配,使一些“隐性”的公益议题也获得所需的资源,从而推动整个公益行业的健康发展?回过头来,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当我们推动公益发展的时候,是否也应注重公益机构突破筹款的思维局限,达到筹“人”的层面?
对于互联网筹款与社会组织发展之间的博弈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表示,这并不是孰对孰错的是非问题。“社会组织、受益人、捐赠人和网络筹款平台这四方有一个利益权衡点,发生冲突后,矛盾化解了皆大欢喜,但化解不了也不能认为筹款平台是个坏事情。”陶传进说,“如果把筹款规则制定得极其严格、密不透风,让互联网筹款平台没有犯错误的余地,这时候对社会是好还是坏呢?是坏。
第一,保证筹款是公益性的,但具体是哪一种公益,没必要规定;
第二,从规则到执行必须是明确的;
第三,捐赠人是有自由选择权的,但前提条件是不能被欺骗。
陶传进还表示,对待任一家筹款平台,都不能像要求政府一样严格。“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好的时代,政府从权力管控转变成法律底线兜底。社会也不再从道德上进行绑架,而是变成自由选择。当然,这种自由选择也会让我们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因此,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让橙心筹、水滴筹、轻松筹重在解决社会问题,让做公益变得越来越便捷、高效和精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