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后来催促「找个好对象,买个大房子,结婚生孩子」,然后呢,「把孩子养大,好好学习……」下一代继续轮回上一代的成家立业模式。
现在社会瞬息万变,正在从信息时代向IP时代过渡,倘若仍以上一代的思路和格局去规划人生,因循守旧带来的结果,只会让人再次沦为工业时代的一颗螺丝钉,动不得,变不得,像一个雕像百年不变。
时代在变,人生的规划和格局也要随时代而变,生命不再一成不变,生命有万般可能。
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一书,以职业规划师的角度布道:
每个人的生涯都有广度、深度、宽度、温度四个维度,除了追寻功成名就之路,至少还有另外三个可能:追寻智慧、爱与关系和自由。人们陷入生涯困境,往往因为他们匆匆忙忙,却只能看到一个人生方向。当你看到立体的生命出现,而每一个维度又可以有自己的方式时,生命就有无限可能。
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当以全力以赴,在一个细分领域成为领袖后,习得的知识、技能、才干,也可以跨界转移到其他领域,但凡行业的佼佼者,学习能力,资源、技能的转移能力也是大师级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我概念」:更好的自己。现实的自己与期许的自己有差距时,就会产生不满,问题没有能力解决时就会焦虑,长时间活在埋怨中就会郁郁寡欢。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了心理落差,叫做「成长空洞」,需要以个人的不断成长来填满。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这些空洞长期无法被填满,你心里就会空荡荡的,体会到空虚、厌倦、无价值的情绪;而如果这些空洞最终被填满,你就会觉得满足和充实,体会到愉悦、安全、宁静、稳定的情绪;而如果别人不小心看到或碰到这些空洞——就好像自己某部分畸形被发现——你一开始羞愧,然后会愤怒。所以愤怒都是空洞的,王小波说,所有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痛恨。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空洞、填满空洞的过程。
一、职业只是生活线
根据行业的需求金字塔,多数人扮演的是底层员工的角色,认真执行上级派发的任务,完成分内之事。其实,工作是将我们付出的劳动在市场上量化了,发放劳动所得,换成日常生活资料(菜米油盐酱醋茶)和生产资料(有些人投资自己)。倘若果一生没有突破和阶层的跃迁,被雇佣的关系将会伴随一生。
失去、痛苦、面对、追寻、重获,这是所有人成长的剧本。
最好的个体,他一定需要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我到底希望做一个什么人?
如果要做这样的人,我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对比现在,我最缺什么?
当你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任何胆小的人都会坚强起来。即使看似温驯的小动物,也会在保护幼崽的时候变得强大无比;胆小的人在遇到自己坚守的事情时会变得坚忍强大。这是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的能量。
二、事业却是生命线
职业带来的收入,只能解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若要追求人生更高阶的需求「被认可,被尊重」,只能想办法让生活有更多种可能,悄悄开展本职工作之外的事业。一旦事业走上轨道、自运转,那么首先走上人身自由,进而财富自由的快速通道。事业的建立需要探索和积累,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以兴趣为出发点,加上没有回报长时间的苦守、耐心和专注,最终的奖赏:成为自己设想的模样。
志在某一领域做到顶尖,要成为高手的决心,比实际付出的代价更大,成长路上最大的阻碍是心魔,跨越障碍,人生从此将会有多种可能。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善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