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诗 演讲稿

论诗 演讲稿

作者: 其温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14:15 被阅读0次

    我们学诗已经学了很久了,古诗词,现代诗。但是,我们为什么读诗?我们为什么写诗?

    再寻本溯源一番,诗的创作与诗的理解往往都是最艰难的,而在如此之多的文学形式之中,诗又何以占有一席之地呢?

    我查了一下古汉语词典,给“诗”这个词的解释非常简单:一种文体,有韵律,可歌咏。

    我其实有点惊讶,不过想来有道理,一开始的诗歌确实很简单。道家儒家一起说诗言志。中国最初的诗用于传情和祭祀,三百零八首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而像古希腊、古印度这些文明,最初的诗都是用于记录历史,爱琴海上飘着白帆。这些时候,诗都是从最普通的民众中来。最初的诗被写成可歌咏的样子,而可歌咏则可流传。那么诗存在的意义也可以理解——用于情感与记忆的代代相传。而诗经里的情感到如今还鲜活:好像诗本身就是某种凝练而精微的琥珀,将一种属于集体的记忆包容其中,却完全不伤害这记忆的生命。

    文学的走向大多是由阳春白雪转入下里巴人,大众化几乎是必然的趋势;但诗是异类。

    诗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期,逐渐从集体的记忆变成了个人的记忆,最后变得尤其个人化并且情绪化。诗人从集体中跳出来要去赴宴,敢辞携绿蚁,诗酒趁年华,而我如何将你比作夏日?那无穷无尽的诗人大概从平易可亲逆流而上了,他爬到山顶上去,看着辽阔无边的天地宇宙,感情一下子汹涌难以自抑,只能对着这广袤而孤寂的巨大空间高歌长啸罢了。

    有了独立的诗人作为载体,寻求为何读诗写诗的原因似乎也稍许简单:因为诗人至少是要作为人存在的,而人总是有些追求永恒的大传统。

    我准备演讲稿大概花了三周,最初的稿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不想说温和的话,也不接受反驳。诗不是日常生活,诗意地栖居是不可能的。”那时我曾想过给诗重新下一个定义,看不太起那种几处闲愁岁月静好的诗,认为只有江山不幸之下,疯子一样的诗人在极端痛苦中暴怒狂喜极悲而成的诗,才真正算是诗。然而三周以后我妥协了。毕竟我写的不是诗,只是演讲稿而已。我只好说诗必然是温和的,哪怕是再激烈的情绪与感受,诗也还是温和的。诗意需要感性,而文字需要雕琢。无论当时你如何暴跳如雷狂喜极悲,文字也不可能在那一瞬间就成为思想与感情的外化。这也是诗的可贵之处。诗把人类从理性的桎梏中释放出去,又把人类从过分依赖感觉的漩涡中捞上来。他并非瞬时的,而是一种长久持续无法挣脱的状态,在绵密无尽的思考与挣扎之后,或粗糙或精细的几行字滴落下来,连同诗人的性情与记忆一起在纸上晕染开来。他不是色彩,不是旋律,无法直接重击人的心灵;但最后所得那几行字终会像尖锐的闪光的碎玻璃,固执地嵌在历史的河床上,在某天忽然划破某人的脚,而因此而起的痛苦的共感将令人失声痛哭。此时诗——就成为永恒。

    有要求以美入诗,但是现代以来美的范围被无限扩大,恶劣丑陋中也有人挖掘出美来,毕竟如今恶也是花朵了。也就是——一切都可以入诗。在这最后一次扩展之后,诗最终将变成整个世界。

    或许难以想象最终能够留存住这个世界的,不是画面,不是影像,而是音乐和文字的集合——也就是诗。真实清晰是画面与影像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最大的缺点:它追求天衣无缝面面俱到,而同一个画面中过于庞大的信息量其实无法让人充分感知,整体是为了具体付出的代价;你会记得某一个事件,某一段时间,亦即你从那样丰富的信息中获得的只是零散的碎片。诗本身就是碎片——但诗因其短而有韵,就精炼好了构建世界所需的骨架,即我们所谓的意境。溪头童子身后是耕读人家,天子难呼的醉汉身后是武陵衣马与长安花。所见的先是一件物品,一个人;接着变成一群人,目力所见都是无穷尽的高楼广厦流水飞花;最后你看见生活的全貌——一切的喜怒哀乐鸡毛蒜皮,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日复一日的来去走动,所有的留恋不舍与苦苦挣扎,都在那里。

    由此,诗是文化的高峰,大概也可以理解。

    最后说,我没有写过诗,诗太高了,终究下笔不敢妄称诗。但如果此生有幸写出诗来的话——我是不是也创造了一个世界呢?读诗的时候,留心:你以为你看到的是几行毫无逻辑的干瘪句子。不是的。那是一个又一个光怪陆离而等待探索的世界。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诗来了,你看看外面,不是纷纷扬扬下着稻谷膏粱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诗 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iz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