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原文】
初,夫馀居于鹿山,为百济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而不设备。燕王皝遣世子儁帅慕容军、慕容恪、慕舆根三将军、万七千骑袭夫馀。儁居中指授,军事皆以任恪。遂拔夫馀,虏其王玄及部落五万余口而还。皝以玄为镇军将军,妻以女。
二月癸丑,以左光禄大夫蔡谟领司徒,与会稽王昱同辅政。
褚裒荐前光禄大夫顾和、前司徒左长史殷浩;三月丙子,以和为尚书令,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和有母丧,固辞不起,谓所亲曰:“古人有释衰绖从王事者,以其才足干时故也。如和者,正足以亏孝道、伤风俗耳。”识者美之。浩亦固辞。
会稽王昱与浩书曰:“属当厄运,危弊理极,足下沉识淹长,足以经济。若复深存挹退,苟遂本怀,吾恐天下之事于此去矣。足下去就,即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足下宜深思之。”浩乃就职。
【原文华译】
1 当初,夫馀部落居于鹿山,被百济国侵略,部落衰落离散,向西迁徙,靠近燕国,而不设防备。燕王慕容皝派世子慕容俊率慕容军、慕容恪、慕舆根三将军、骑兵一万七千人袭击夫馀。慕容俊居中指挥,军事都委任给慕容恪。于是攻陷夫馀,俘虏夫馀王夫馀玄及部落五万多人而还。慕容皝任命夫馀玄为镇军将军,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2 二月十九日,朝廷任命左光禄大夫蔡谟兼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政。
3 褚裒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前司徒左长史殷浩。三月十二日,朝廷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
顾和母亲去世,正在守丧期间,坚决推辞不接受,对亲近的人说:“古人有脱下丧服出任官职的,那是因为他的才干足以匡济天下。像我这样的人这样做,只能亏损孝道、伤风败俗而已。”有见识的人都很称赞他。殷浩也坚决推辞。
会稽王司马昱写信给殷浩说:“国家正当厄运,危弊到了极点,足下见识深远,足以经济天下。如果还是揖让退缩,苟且满足自己的心愿,我担心天下之事也就到此完结了。足下的去就,就是国家之兴废,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足下应该深思!”殷浩于是就职。
【学以致用】
“足下去就,即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足下宜深思之。”
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关乎一个国家的命运?
反正肯定不是一个什么事情都没做过的人
一个名士,或许80%以上的才能,都是围绕为自己赢得“名气”而付出了,真正的落实到组织上,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当中,把某个岗位的职责做好的,估计是很少的,比如主政某个区域的一把手,能当的好吗?
这是不一定的
理论上的认知,与实践过后的再认知,有时候是天差地别
这就像有些老板,听一些“大师”的智慧听嗨了,觉得没有“大师”的帮扶企业就搞不下去了,但是呢,真正等到“大师”进入到实业里领域,有几个真正能把企业干好的?
所以,这里面就有两点思考
1,真正能够决定一国之命运的,在于组织的“领袖型”的干部身上,
但是“领袖型的干部”不是相互捧出来的,而是从下往上一点点被认可,被推举上来的,如果没有被具体的事件打磨过,他是很难懂自己的组织,也很难带领大家谋出路打胜仗的。
比如當年的教员,只有在组织中出现类似于这样的人,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役,总结了很多很多的经验,比一些“空降干部”更懂组织的基因特色,才能配得上“足下去就,即时之废兴”这句话
很显然,对于东晋来讲,殷浩做不到这一点
2,如果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要注意,不要把希望放在某一个人身上,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需要“英雄”,但是更需要“英雄集体”
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如果组织过分依赖某一个人,这个人就会发展到要挟公司的地步。
而“集体英雄”的价值观更有利于组织的发展,更安全,所以,领导者需要往这方面引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