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沐子戋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每年立下了很多flag,但是等到年底盘点的时候,却发现没有实现几个。
还有一些flag你并没有把它束之高阁,曾坚持努力了很长时间,甚至了解了10000小时计划后,激动万分地下载了打卡app还每天发朋友圈,满怀憧憬地期待10000小时后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但几周或几个月后的某一天,你在某一刻忽然停滞不前,再也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原因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你在立下flag之前,少做了一件事 —— 多问自己一句为什么。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好处?
举例来说,假如你要计划我每天要6:30分起床,你并不能带着这一个念头就去立flag了,你还需要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
我为什么要早起?
早起能给我带来什么?
如果每天早起,我会有什么变化?
坚持了一段时间忽然失去斗志的原因是,你并不知道所谓努力的意义是什么,自然很难坚持下去。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其实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劝说他人帮忙,也适用于督促自己做事。
01 向内成长和向外成长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在书中将成长的方式分为了两部分——「向内成长」和「向外成长」。向内成长是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成长和阅读;向外成长是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比如写作,画画和编程。
很多人觉得,立下flag,任务就完成了一半,但其实这只是开始。
你立下的flag其实是「向内成长」,这也是为何你坚持不下去的原因。
因为你没有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会给自己带来什么,那自然没有努力的动力。
很多人每天都过度关注向内成长,而忽略了向外成长。他们一直在读书,却很少把读书心得写出来,每天坚持练琴,却很少在人前表演。每天为了努力而努力,却连自己都看不到自己的成果。
02 努力很久的人没有看到收效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懈怠之心的
每天闭门造车,是一种「我自己知道自己努力了就行」的做法,如此这样,没有人知道努力的成果是什么,包括自己。但其实,作品的好坏是由外界来评判的,如何自我感动地努力都没有用。
我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了个故事,他大学时宿舍中有个哥们,他们都叫他刘哥,刘哥曾经为了追女生每天认真学习弹吉他,让当时的宿舍中兴起了一阵子学吉他的风潮。一开始所有人都在认真练习,每天晚饭后哥几个还在互相切磋琴艺,他们慢慢的掌握了更多的和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着。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其他凑热闹的兄弟们都慢慢的放下了琴,跑去打游戏了,只有刘哥还在坚持着。
直到有一天,刘哥一手拿着吉他,一脸雀跃地踹开宿舍门,顿时被其他兄弟包围审问了,结果刘哥说:
「我脱单了!」
在那天之后,整个宿舍已经消失了好几周的吉他练习声再次响起。
因为练习吉他可以找到女朋友这个需求被验证了,老刘就是摆在身边活生生的例子。整个宿舍的男生看到了收效,知道练习吉他能够带来什么好处,这时他们才真正拥有了动力。
03 「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在前面的例子中,「练习吉他可以找到女朋友」看似是「做一件事情可以为自己带来好处」的逻辑,但其实并不尽然,在这两步之间,其实还有一步「我要弹吉他给我喜欢的女生听」,而这个逻辑是利他的。
练习吉他这件事情,虽然是为了追女生,但其实,是为了让对方看到更好的自己,让对方看到会弹吉他的自己。
在利他的基本需求之上,也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真正的「利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更好的「利他」
作者周岭在书中还提到,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利他」。就像网络上,一个大学教授的话语权重自然要比一个透明人要好很多。
一个人若想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需要先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让受众看到发出声音的人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人,他们才能更加相信他说的话。
04 如果做不到大成就,就先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
去年春节,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和全国人民一样被隔离在家,与朋友都用各种互联网途径远程联络。一天,一个朋友在群里说买了卡林巴琴,也就是在淘宝上经常出现的拇指琴,说每天都闲来无事,索性把之前一直想学的卡林巴琴认真学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一直想学的尤克里里。于是我淘宝下单收获找教程一条龙之后,开始了每天的练习。
但她跟我的学习过程有一点不一样,她会在每天要求自己录一段自己弹琴的视频发到抖音上,每天坚持,虽然粉丝不多,评论数有时甚至寥寥无几,但她将日更作为一种对自己的要求,每天督促自己,慢慢的她弹得还真慢慢地有模有样了。
然而我在高强度练习了两周之后,就慢慢的不再坚持了…
虽然随着隔离的结束,大家逐渐复工,她的抖音也不再更新了。但因为她疫情期间对自己的要求掌握了稳定的基本功,偶尔拿出琴来还能继续演奏。然而我因为本来就缺乏练习,之后某次拿起来甚至连和弦都找不到了…
本书作者周岭口中的认知驱动其实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认知驱动 = 看清机制 + 寻找意义
不要为了做一件事情而做一件事,要让自己深刻的意识到做这件事情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这样才能更有动力,才能坚持更久的时间。
人的驱动力分为两种,「逃避痛苦」和「追逐快乐」,钢琴家不是出生就是天选之子的,画家也不是幼儿园就会画出完美的油画的,他们都需要多年的练习。而练习并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如果不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常年的练习是为了什么,那这些练习就等于所谓的「痛苦」,绘本我们本能的逃避掉。
但如果能清晰的意识到自己的付出能带来什么,就是一种对「快乐」的追逐,这就是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无利不起早,其实这也适用于督促自己做事。
如果让你在没有安排的周末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你一定以为我疯了。
但是「我要给我的女神弹吉他,所以我要练习」这个动力能否让你离开温暖的被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