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听到一个“病”名,然后对照一下这个“病”的一些典型症状,发现自己在得“病”的边缘......据说,信息时代,有这个“病”的人不在少数,得了这个“病”,还不能不在乎,得赶紧“治”!
主要症状如下:
▼
看到微信上的好文章,
总是“先收藏后看”,
但其实很多永远不会点开……
微信收藏的未读文章达数百篇!
买书如山倒,
读书却如抽丝……
书柜里塞满了未看的书籍!
你是否都“中枪”?
如果有上述“症状”,那么你很可能得了一种叫做“囤积知识癖”的病!简单说,得了这个“病”的人,会下载和购买大量资料,但是却常常“囤而不阅”,想清理却又无从下手。
囤积知识癖是“松鼠症”的一种。“松鼠症”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是指喜欢购买、收藏、囤积一切“某天可能会用上”的东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哪怕这些东西基本不怎么使用,甚至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最后实际很少吃。
在学科分工细化、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几无可能。即便专攻一门,也没有谁能掌握必备的所有专业技能和知识。所以从学习的角度看,囤积知识(或者说信息积累)是现代社会的一门必修课。囤积知识不是病,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囤积而囤积,常常“囤而不看”那就是病,就是我们说的囤积知识癖。
囤积知识癖如果不“治”,可能带来两种后果:一是为了将来的积累而错过当下,随性而学发展成压根儿不学;二是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只会粘贴不会创作,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真的这样子,那么占有资料的满足感和缺乏知识的恐慌感,就只有一步之遥。
囤积知识癖如何“治”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观,囤积知识不是病, 囤积知识癖才是病,害怕囤积而焦虑,同样也是一种病;其次,囤积知识一个非常重要目的是为了检索,为了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快速找到;最后,知识的记忆与检索可以委托给机器,但学习却不能完全依靠机器代劳,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非囤积之力所能获得,因此必须重视对囤积知识的必要内化。
本文原创首发于微信公号:秋凡科转(ID:cfkezhuan)。分享科研管理、知识管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业服务资讯,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号:秋凡科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