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觉得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别有用心,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减负和竞争从来就没有特别的关联。难道不减负,就没有竞争吗?从古至今,各行各业,竞争从来就没有离开。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是稀缺,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但也不是今天才有。教育本就是一个高消费。“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读书是唯一的“鱼跃龙门”的出路。当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还把教育当成谋生的手段,我只能说,你真的太落伍。虽然我们的条件是有限,我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我们上升的渠道和途径很窄,但受教育是每一个应有的权利,是一个人作为人最大的福利。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也不是上名牌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真正的、完全的人。从这一点出发,你的教育观念还停留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认为考上一个好大学就找到了人生的“铁饭碗”。其实,早就不合时宜了。
中国有那么多大学生,而清华北大能培养多少?马云是北大的吗?不是,他毕业于杭州师范,但他说:“杭州师范是最好的学校”。毛泽东是清华的吗?不是!他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他说:“一师是所好学校”。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是靠几所大学,一小搓人支撑起来的。而决定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也不是靠那少部分所谓的精英。你生活的小区,你在商场购物,你外出旅行,你接触的最多的是普通大众,他们的文化程度才是这个社会的温度,你就是再“精英”,也脱离不了社会独自生存。所以,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少部分人。而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学会选择,过自己有意义的一生。不读书的一生绝不会是幸福的一生,但不读大学的一生未必就不是人生。
我读《减负后,残酷的较量才真正开始》这篇文章,总有一种感觉,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学校老师减负了,家长们,你们可不能给孩子减负啊!是的。我承认,好的家长,无论学校老师怎么教,他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从来就不会改变。因为他知道,教育孩子从来就是他自己的事,学校教育不能给予孩子成长所需的全部内容。集体教育,国家教育只能解决基本的问题,比如“扫盲”,比如教会你认字,算数,写作等等。而要发展你的兴趣爱好、培养你的审美情趣,提高你的人生品味等等,光靠学校教育是不足的。所以,你必须要在学校教育之外,尽可能的提供孩子这样的支持。但你千万别以为,考上一个好大学,你就能拥有你想要的一切。我们提出的减负,是指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指过重的知识积累以及与学生年龄不相符合的思维训练等超负荷的学习。我们反对的是老师以成绩为检验学生成长的唯一标准,让学生为提高分数而陷身于题山业海之中。这样的教育,真的对吗?而我们的很多培训学校,就是为此而生的。他们组织的培训班,“坑班”,作者所在单位郑州“听道教育”组织的“吾霸行动”,旨在组织学生进行考前培训,5、8年级冲刺的关键时刻。她们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你孩子的成长,她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组织培训,收取不菲的培训费用。至于能有多少孩子考上,不是重点,总会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能考上的,但是不是你家孩子,对他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他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参加这样的培训,然后,我们发现考试录取的分数越来越高,培训就越来越重要,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成为被录取的那一个,无数家长省吃俭用,赢粮而景从,趋之若鹜。而1000个培训的学位就越来越紧俏,这才是重点。竞争是很残酷,如果不残酷就不叫竞争了。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但致胜的关键不是分数,也不是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而是你本身的素养,较量的是你的综合实力。所以,国家提出了体育、艺术2+1,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艺术爱好,让他们的人生更丰盈。如果不从作文和奥数学习中抽出时间,我们的孩子那有时间去锻炼身体,那有时间去听一场美妙的音乐会,又那有时间去思考他想要的未来。
所以,我希望,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够理解,减负不等于“宽松教育”,减负也不是“好好教育”或“鼓励教育”。减负要减去的是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家长极不理性的心理焦虑。较量无处比在,但培训学校不是你唯一的选择。精英教育不一定就培养英雄。
最后,我想问问作者,如果你的父母是一个天天逼你好好学习的偏执狂,你当初就能考上清华大学吗?反过来,我又想问,你没有考上清华,难道你现在过得就不幸福吗?就不能成功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