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出门,遍地落叶。连续两晚的北风呼啸,宣告着冬天的到来。翻翻日历,果然是到了立冬时分。
大风依然不知疲倦的刮着,路上的行人纷纷裹紧了大衣外套,匆匆赶路。好在大风也刮走了几天的雾霾和沉闷,让人心情爽朗。在我国偏北的地区,秋天比起其他季节总是格外快些。只有路边或红或黄的树叶和随风飘摇的芦苇提醒着人们,秋天正在进行着,像是悄悄演奏着一首悠扬的协奏曲。
常言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个秋天对我而言,收获还是不少的。在充实的学习中度过,完成了论文的编写修改答辩,又完成了一场小考。重拾了阅读的乐趣,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本书,或者看几部经典的电影,做一些思考和审视。我逐渐发现接受和彻底消化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从前读书也好,看电影也好,总是囫囵吞枣。自以为看完了还记得情节非常了不起,却很少真正领悟体会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东西。也许就像牛吃草一样,需要反刍,慢慢的来回的去想,一遍又一遍。说到这里,想起了那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次写论文的过程中,收获到了很多。选题从一开始的大而空逐步落实到具体某一点。角度也是刚开始写的时候以普通人的立场去考虑,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展了一部分美学专业的部分。说来有趣,起初老师提出修改意见,自己还挺不认同的。认为那样写就变成另一个立意,违背自己最初的想法。后来慢慢在改的过程中体会到老师的意思,就产生了想把论文整个推翻重写的冲动。不过精力和耐心也是被消磨的差不多了,只重写了一部分,也是有些小遗憾。确实还是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才能理解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自己接触和学习的专业知识太少。写完论文再去翻书籍教材,觉得书上的语言精炼到位,简直都是真理。只是把真理运用到现实里,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想起真理,可太难了。
在学习中也发现,我这种性格的人还是比较需要有老师的引导和指点。在答辩时,听到老师对我想法的肯定,老师的频频点头和微笑,都给我了莫大的鼓励和信心,去继续坚持自己,坚守心中的美好。最近还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她讲课娓娓道来,真诚动人,讲课方式和价值观我都很认可,文学素养很高。人温柔但内在很有力量,让人心生向往。听完课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这大概是所有好老师的共同特点吧。
我是易对季节和周遭环境变化敏感的人,每年几乎都要伤春悲秋一回,写点感受想点有的没的。去年的秋天,头一次感受到午夜梦醒时的“床前明月光”,有些许的孤独感。但我是喜欢秋天的,秋天是浪漫温暖的季节,就像金黄色是它的代表色,总能给人以温暖的力量和怀抱。
马路上的落叶还在盘旋,寻找着这秋天最后的归宿。弯腰捡起一片落叶,像是秋日的告别,也在提醒我,有没有存好足够的松果,迎接冬天的到来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