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不合作的烦与累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
☆ 早晨着急上班并送孩子上学,不断催促孩子快点吃饭收拾东西出发,可孩子一点不为所动甚至越催越慢;
☆ 晚上你让孩子做作业,可孩子磨磨蹭蹭,一直不去做,或者不能按你的要求认真做;
☆ 晚上该睡觉了,可孩子作业没完成,哭哭啼啼,让你心烦;
☆ 周末,孩子口口声声不去上课外班,并抱怨你给他报太多的课外班;甚至你说带他去某某好玩的地方去玩,他也不痛快……
这种时候,你的感觉如何?你会怎么做呢?
你通常的做法是不是这样:先给孩子讲道理,告诉孩子要迟到了,所以要快点出发;不厌其烦地提醒孩子认真完成作业才能学习好,学习好才能有出息才能过上好生活;不耐烦地斥责孩子没完成作业是自己的事,不应该抱怨别人;苦口婆心告诉孩子课外班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他培养某项特长和技能……然后,发现提醒、说教、抱怨不起任何作用,你开始着急、生气、愤怒、出离愤怒甚至动手打孩子…….
是的,通常我们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合作?然后开始生气孩子为什么不懂事,然后开始愤怒于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对着干的行为,然后你可能失控,孩子也更难以控制,结果两个受伤的心灵彼此越来越远,彼此越来越不满意,亲子关系也陷入僵局……
在很多父母眼里,这个恶性循环似乎很难打破。他们也因此日复一日地,在繁忙的工作、繁重的压力和艰难的亲子关系中游走,疲惫而无奈……他们认为,是自己孩子太不听话,是自己脾气不好,或者是自己命不好……
孩子不听你的话、孩子不与你合作,真的是孩子不好或者你不好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决吗?
其实,孩子不与你合作,不是孩子不好也不是你不好,是孩子在以错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而你没有看懂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所以导致亲子关系陷入僵局,原本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成了烦恼的负累。
02 孩子的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见下图),人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开始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如果归属感与价值感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孩子(大人也一样)会变得挫败,出现各种不当行为。而如果孩子的需求能得到满足,孩子则会表现良好与合作。而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主要内容则是爱与被爱(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可、被尊重)。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则认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发现当孩子们丧失信心时,他们会为自己选择4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目的。之所以称为错误目的,是因为这些目的建立在该怎样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观念之上。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则是:
1.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2.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者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3.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4.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德雷克斯认为,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们(以及很多大人)之所以会在上述4个错误目的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是因为他们相信:
☆ 寻求过度关注或寻求权力有助于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 报复会使他们在没有能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经历中受到的伤害得到补偿;
☆ 放弃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他们真的相信自己不够格。
孩子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因为这是他们潜意识中的一些想法和决定。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要做出不当行为,他们会说不知道,或者会给出一些其他借口。
03 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可是有一些线索可以帮你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不妨来看一看。
有两条主要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见儿童行为背后错误目的表)。
●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感受)
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初看起来这好像很奇怪,你可能会疑惑自己的感觉怎么就能让你知道孩子的错误目的。如果你留心体会自己的感觉,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当面对4种错误目的的行为时,大人体验到的最初感觉如下(见“错误目的表”中第二列):
♡ 如果你的感受是心烦,恼怒,担心或内疚,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 如果你感觉受到了威胁(你也孩子和孩子一样想要主导一切)、受到了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力。如果你以权力回应,就会陷入权力之争。
♡ 如果你感觉受到了伤害(你那么努力地想做个好父母或者好老师,这孩子怎么能这么对你?)、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憎恶,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报复。
♡ 如果你觉得很无能为力(我到底怎样才能走进这孩子的内心,帮孩子鼓起劲头儿来呀?)、绝望、无望或无助,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弃。如果任由自己的感觉支配你,你也就和孩子一样会放弃。
需要注意的是,当被问到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时,很多成年人的回答都是愤怒和沮丧,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是对最初感觉的第二回应。这是有原因的。受到了威胁、伤害或感到无能为力,都会让人有非常无助的感觉,以至于我们会很快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把他们掩盖起来。愤怒至少让我们有一种虚假的力量感——我们可以做些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只是怒吼、咆哮或者对孩子的猛烈攻击。沮丧和愤怒都是对造成了我们的最初感觉的无法控制的局势的第二回应。如果你用愤怒来掩盖自己最初的感觉,而不是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你可能会陷入报复循环之中。
这时你应该问一问自己:“我愤怒和沮丧的背后是什么呢?我觉得受到伤害了?被击败了?受到威胁了?感到害怕了?”对照一下“错误目的表”中第二栏列出的感觉,看你符合哪一条。
●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当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见“错误目的表”第四栏)。
♡寻求过度关注:孩子会停下来一会儿,但通常不久就重新开始原来的行为,或能够引起你的关注的其他行为。
♡寻求权力:孩子继续其不良行为,变本加厉,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言语顶撞,或者消极抵抗。这通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报复:孩子以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毁坏物件)或伤害你的话来反击你。这常常会升级为你和孩子之间的报复循环。
♡自暴自弃:孩子往往很消极,进一步退缩,毫无响应,毫无改进,甚至希望你快点放弃努力,别再打扰他。有时候这样的孩子会把这种感觉“以行动表达出来”(或许会成为经常在班上闹笑话的人)来掩盖他们在学业上的不胜任感。
这些线索能帮助我们“解码”,让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即使我们知道了这些线索,事情仍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当我们面对一个做出不当行为的孩子时,我们太容易以愤怒和沮丧的第二反应来回应(这很正常),而不是停下来想一想:这孩子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呢?
为什么识别出孩子的错误目的很重要呢?因为了解孩子的错误目的(和错误观念)有助于你采取最有效的行动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的真正目的: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且,一旦我们真正懂得了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我们就会乐意且能够集中精力去想办法鼓励孩子。我们最终会了解到,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而鼓励孩子的方式,可以是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深情的拥抱、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你会发现,赢得孩子的合作原来并不难,关键是赢得孩子的心,让孩子感觉自己被关注、被理解、被认可、被尊重。而赢得孩子的心,让孩子感觉好,是你解决孩子合作问题的最灵光的一把钥匙。
NLP(身心语法程序学)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凡事都有三个以上解决办法。试着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吧!下次,我们一起来看看针对我们本次提到的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四种错误目的,我们分别可以以什么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吧。
本篇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爱心树A”原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