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分享的内容是《大秦帝国》第一部的第二章国耻昭昭的前半部分。
上一章讲述了六国会盟,商定灭秦。这一章则描绘了这场危机在秦国的发展以及秦国的应对之策。
第一节里随着金令箭使者从魏国一路飞奔到秦国,作者依次介绍了函谷关的历史以及其天险屏障的地势对秦国的重要性,然后是紧挨两国边界的秦国国都栎阳,最后来到了国府宫,相当于秦国的皇宫。
在本书的楔子部分作者提到,秦君为了停止战乱让国民休养生息,主动将函谷关一带割让给魏国。以当时的情况,秦国已经将这一带从魏国手中抢过来了,相当于是打了胜仗之后主动求和,而且为了休战,秦君还主动释放了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魏国丞相。一个新君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顶着被国民和后世唾骂的风险将国家艰难夺回的边界要地交出去,一个儿子有该有强的忍耐力将杀父之仇隐而不发,更何况他本一句话就可以将仇人千刀万剐。可他看到了秦国因战争带来的民不聊生,因战争元气大伤的秦国必须得好好休养一番了,自己的名声、自己的仇在国家面前,在千万秦国百姓的生计面前都算不得什么了。
进入秦国,读者很快就能感受到一种严肃坚忍的氛围,一如那位秦国新君嬴渠梁,也就是秦孝公。其防火防攀登的城墙,傍晚吹响的号角,让人觉得紧张,这与魏国在函谷关处松散的排查也形成了对比。这里秦国将自己的国都放在国家边界线上,是默默宣告:秦国绝不会再后退半步,他国若犯,国君必拼死抵抗。可是秦国国都还有一个更为鲜明的特点——穷。国都路上无车,皇宫无装饰景观,青砖高房,书籍兵器,一切都被严酷冰冷笼罩着。
可是这位国君在金箭使者赶来之后的第一步却是为他招来热米酒、毛巾,让他暂缓休息。待他休息片刻,便进入正题,既通人情,又不忘大事。
第二节中,在金箭使者回去休息之后,秦君迎来了更为紧急的一个难题:六国的商人间谍们在秦国大量散布流言,制造乱局。在六国分秦消息的巨大压力之下,秦君果断采取措施下令拘禁六国商贾,却不许触动财货和打杀人员。
半夜雍城令觐见国君报告百姓异动,从中可以看出秦国君臣的警惕与勤政。有前面金箭使者带来的消息,秦君仍不忘给来报告的臣子先叫一鼎炖羊肉,文章中还特意提过,秦君侍者曾三次提醒他先吃一点再工作,可他不理。也许嬴渠梁善待忠臣的这个小细节已经成为他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这样方不易失态,毕竟他是这个国家的主心骨,他乱了,国家如何冷静下来。
采取措施拘禁人却不动人财物和人身安全,是避免六国依次为由发动战争;在雍城出现异动后迅速反应,进一步在全国重要城市也紧急进行同样的排查和处理。在巨大压力下一时半刻想出如此周全的措施,也说明了秦君的思虑周全。
第三节主要讲秦国君臣商议应对危机的措施,在议事堂中,对于处理六国商人的方法,秦君有意试探自己与元老们的主张是否一致,而知道国君主张的几个元老重臣却是精于权谋的,态度模糊能避则避。与之相比,年轻气盛的景监则是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听到景监的主张有理有据,又与君主的态度不谋而合,便一致同意。在讨论六国分秦的应对措施时,有人提出联合小诸侯,被质疑没有实际用处;有人提出抵死抗争,秦君表示自己也愿与国家共存亡的决心,但也默认了这计策不能解决问题;最后景监提出以美女重金收买权臣分化六国,虽然不雅但确实有用,最终被认可。可是秦国穷的问题对这条计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缺的钱从哪里来?这次秦君又作出了表率,自愿以国君私库的钱拿出来应对国难。诸位君臣见国君拿君王威严的重要依靠孤注一掷,都为之震撼,纷纷表示愿意献出家底共救国难。景监作为计策的提出者被任命为特使,前赴六国完成游说的使命。
这里秦君首先借六国商人的处置试探元老重臣们的态度,然后在会议中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尽量提出问题后让大家尽情讨论,中途不作评价,避免自己的态度限制了大家的思路。这两点是作为领导需要具备的两个重要特质:了解下属,同时不专权。当然还有后面也很重要的一点:作为领导要起带头作用。秦君拿出用来奖励安抚战士忠臣的钱来挽救危机,是堵上了国君的尊严。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文章中看到过的一个例子:打仗时国民党的军队将领都说“给我上!”而共产党的将领则喊着“跟我上!”,主动牺牲自己的实际利益,方能给下属一个信号:我都这么认真了,你们看着办。
陆陆续续写了两个小时,也只整理完了这一章的一半,后面的内容下一次再单独写一篇分享。祝冬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