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用固有的思维去接受新知,是无效努力的本源,学习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否具备学习的能力。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所接触的所有学习都是课本上的知识,是理论化的成果,老师教会我们课本上的知识点,却没有教会我们学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么使用它,所以到现在,依然会有很多人在问,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英语,数学,化学这些实际在我生活中根本就用不到的知识,但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培养一种思维方式,并不需要在日常中随处可用,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语文,做课后阅读,写作文一样,以前觉得学习古人的唐诗宋词对今天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分析时代背景,揣摩用词段意,概括文章主旨等等这些能力都是我们工作中撰写工作文书,年度总结,会议纪要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得到》有一期节目曾经讲过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要选什么专业的话就选中文系,因为填报专业并不是为了就业,再具体的知识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科思维去影响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采取行动的方式,学法律的人和学管理的人在处理同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思考的角度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受他们的学科思维影响。
在大学要习得的并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具体知识,而是要培养一种能够快速学习任何领域的学习能力。
所谓的学习能力是什么呢?学习能力就是把学习方式变成一种能力。
高中阶段和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授课的方式和学习的途径都产生了变化,高中阶段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老师在上面写板书,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最后考试,考试的内容也就是上课所讲过的内容,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我们所学的东西更多的是需要我们自己选择和尝试的,没有最优解只有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在这个做决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需要我们的思考辨析能力、跨专业融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这些能力的我们才能更加从容的面对这个社会上的挑战。
从自身开始反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对自己读书这件事产生怀疑和否定,我喜欢读书,但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我能理解但是不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每次看别人的读书笔记看到别人的感受都觉得自己能领悟到的内容太过浅显,我以为是我自己思想高度不够的原因,曾经安慰自己,这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毕竟谁也不能将看过的内容完全复述出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同样的思想高度,否则每个人都会是苏格拉底了。直到今天我看完一本书,有意识的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豆瓣点赞最高的几篇进行对比才发现是自己的学习方式错了,回看自己的读书笔记,我依然停留在高中阶段,将书中一些我认为写的好的能带给我思想的好词好句摘抄得整齐但是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评分高的书评已经将书中零散的章节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在阐述书中的内容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学习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效果自然有差别。
中国教育正在发生转型,从关注 “能力本位”转变到了关注“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除了具备人适应社会的各项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利用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意识的塑造和改变的。
沈祖芸老师说“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以前我们可能强调专业性,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一种成功,但是现在网络上有个热词“斜杠青年”,就是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向别的领域拓建疆土的一群人,其实他们的特征就是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知识是互通的,未来需要全面型的人才,而想成为成为全面型人才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学习的密码获取通过知识的门票。
这是杨阳洋在2020年的第️五篇文章
-在记录中不断反省
-不断成长.持续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