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
与上次看书季节已相隔一年多了。这一年多,大数时间不看书,因为看不动,也看不进去,所以很多书看了一眼,便放着,没有看的欲。开春,人觉得有了些精神,精神的具体表象就是,晚上睡的时间长了,大概有六小时,早上醒来头脑清爽,一是一,二是二。身体在舒服起来,于是愿意看些书。
如果一个人其它事情不会做,只会看书,也许是悲哀的。但一个人如何连书也看不了了,平时里只能两眼巴巴望天空,望着望着肯定望出悲凉。
一直在想,要不要看《通鉴》,这个问题困绕我快两年了,理应在年少时就该读的书,却在年迈时考虑要不要啃,这精神上就先有了压迫。主要是怕难怕累,如果选文言版,读时太累,肯定丢失了阅读时的快感。如果选白话文本,读着是方便了,但怕失了原味,入了歧途。故,几次在网上选好了版本,却又放手了,怕啃不下来。
很多人都说,《资治通鉴》是必需啃的。如唐德刚就以自已中学时利用暑期读完《通鉴》,且自鸣得意。其述“温公的长处,便是把十七史精华,并旁采百家,纳于一炉,从而融会贯通之。精读此二百九十四卷,则赵宋以前,诸史精华,尽在其中矣”。问擅读古书籍的好友陆兄和燕子,皆说须读,并鼓励要“啃”好。好吧,下月开始,乖乖读史,但可能要跳读,非“啃”也。
《海安诗痕》是同学戴赠予的,是其父亲以往的文字所编的诗书,读完掩卷。想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开展一场浩大的救亡运动,战争中的军人,与日军浴血奋战并用文字记载当时的状态,坚毅乐观自信风趣跃然纸上,现录一首《紫石红星 • 游击山歌之一》“晴空万里起乌云,电闪雷鸣势欲倾。水网坚持三角地,丹丹紫石耀红星。” 这是那个时代,老一辈抗日将士的战斗写照,既光亮又硬朗又夺彩,只是读后感叹,现在很难寻觅这种精神了。又,重读好友燕子为其父编辑的回忆录,其父一生戎装,回忆录中有诸多值得感悟的段落,读到其在山东泗水的那段文字,很是感叹,便想起这是我的老家。现,常与老父亲谈起老家,老家与我,因从未去过,根本不知老家是什么样子。老家与他,因几十年未返,亦是不知老家变成什么样子。他只是说老家有条河,河正好从镇中间穿过。
近日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感觉这个老先生的在这些方面还是有一点长处,比他的散文强。其对经典的价值认识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观点很接地气。想来也是,当年尚没有当今国学之说,经典只是书,是讲诗文讲历史讲社会的书,无论诗经、春秋、四书、史记、诸子等等如何。熟读经典,也就不过是知晓一些古来的文化罢了,旧时的小孩,摇头晃脑地读,并非要上升到国之根本。如此,读后非常喜欢古诗、乐府诗,因来于民,又用于民,真是无拘束的自然之美,最是可爱。又,喜欢辞,也喜欢文与词。却不喜赋,也不喜律,一是费墨二是烧脑。
自从购入一只名叫“美善品”的锅子,再埋头连读了三本食谱,于饮食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美善品”是一只料理机,源自德国,来中国后功能上逐渐主动驱合本地制菜需要,于是出现“广式”“家常”“台湾”等菜式的做法。读菜谱,只是为了了解,并非准确去掌握,日常做菜时,大都按多年积累经验去改良,但用着用着,观念也在逐步转变,兴趣也在逐步培养,因为这个世界现在的发展变化太快,人要立定脚根,不随波逐流,只能多看多听多学,多去干一些远离老观念的物是,如是生活才是快乐的,有进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