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根系不断,历久弥香

根系不断,历久弥香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16:05 被阅读0次

    文化的根脉无论如何都切不断,那一腔华夏情怀需要传递和认同,哪怕岁月延续数百数千年,这都是这片厚土上永恒的精神母题。而语文及其教学在传承民族文化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占有的独特地位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写在开篇

    引发写下以上文字的冲动,源于参与编写一部漫溯百年语文及其教改发展史中100位教学改革领军者简传的专著——《百年中国语文100位教改人物》——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从学生变成老师,身份的改变,带来的是心态和关注生活、社会与人生视角的变化。自成为职业人以来,三十余载始终混迹在语文教学的队伍中。按照对教师境界判定三个层次——教书匠、老师和教书先生——的标准,尽管自己摸爬滚打这些年,最多也只能算是介于教书匠和老师之间。而按照坊间所言的“前世杀猪,这辈子教书;前世杀人,这辈子教语文”的从教噱头,可能是真的前世欠下“人命债”,这辈子自己才成为了一名语文老师,而且不干则已,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至退休。

    俗话说:“眼界决定高度,胸襟决定厚度。”因为学识有限,所以尽管从业这么多年,职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创期。按照这样的发展镜像,要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什么大的出息,想成名成家已经希望渺茫了。虽然看不到希望,但是为了生活与生计,自己还要在这条看不到希望的路继续走。不过,面对所操之业,多年经营也不是一无所获,这么多年一路走来,不论是生活,还是人生,如果不是语文相伴,可能会遇到更多的至暗时刻,淫雨霏霏、浊浪排空的日子会更多。从这样的角度审视,对从事的职业——语文教育教学还是应该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的。

    之所以心怀感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文学科独特的意蕴和情味在关键时给自己的生活与人生带来一席暖风、一片暖阳。正是和煦暖风的吹拂、暖阳的沐浴,才让身心俱疲的自己能够迈着灌铅的双脚咬紧牙关往前行走。据实而言,在如今的教育生态下,语文的地位是尴尬的,这就直接导致语文老师境遇的窘迫。在分数与成绩决定一切的背景下,语文始终处于不受待见的地位。这对于以语文为糊口工具的人来说是很难堪的。教育丛林中处于弱势地位,语文老师如何突围,是安于现状,人浮于事,优哉游哉地得过且过,还是逆行而上,在筚路蓝缕中开辟一条血路以实现“浴火重生”,“生存还是死亡”,真的是一个严肃且亟待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站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该如何抉择,彰显的是职业人的眼界与胸襟。从《百年中国语文100位教改人物》一书开列的一百位语文前辈的职业履历和人生经历中,我们能够清晰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从1904到2023,母语教育经历一百多年风风雨雨的洗礼,从混沌到清晰、从雏形到成熟,其间凝聚着无数语文人孜孜矻矻、焚膏继晷的默默奉献与艰辛付出。

    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后辈,当有机会走进先辈们的职业世界和人生境地,通过纤细且带有温度的文字,能够切身感受到语文先辈们对母语、对语文教育怀有的挚爱深情。这份情感不单单是语言的描述,更是内化到实际行动中。一个学科要生存和发展,要体现存在的意义和尊严,必须要有无数人为之不懈的努力。从硝烟弥漫到和平建设,时代的发展,对教育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断提出新要求。这样,不同时期的语文就具有了不一样的时代特质。在这种不断的变革中,语文及其教育不是自身实现的,而是无数语文人凭借着对职业的敬畏、对语文的关爱不离不弃的坚守。从语文“三老”、“三名”到后来的各门各派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和领军者,他们立足实际、遵从语文本义,应时代之需、学科之需和学生成长与发展之需,以“术业有专攻”的执着在语文王国凝神静思、精耕细作。他们关于语文及其教学的理念与思想,尽管带有特定的时代性,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极富前瞻性,这些时代的产物已经突破现有的局限,穿越时空,浸润现实的语文教学,惠及了当下。“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教语文就是教语言”、“张富教学法”“五重教学”、“人生是花,语文是根”……当这些经典的学科论述和教学思想浸润到现实的语文教学场域,日渐被裸化为考试得分工具的语文渐渐有了色彩和温度。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就语文学科的建设和语文教学的发展而言,她不是“专业人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整个语文教育界的事情,是每一个语文人的事。从只专注于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与灌输到“三维目标”和“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个过程的演进是漫长的。这种变革不只是名词的改变,更是内涵意蕴的质的变化。从量变到质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细小的力量就能够实现的,必须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策群力。这个飞跃,没有一代代、一批批对语文及其教学“爱得深沉”的语文人呕心沥血的艰辛付出不可能实现。从战火纷飞的单一化到现在语文教育的百家争鸣,有多少个“100位语文教改人物”参与其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默默守护。

    一代代语文人之所以以毕生的心血耐得住寂寞、抵御着诱惑,“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地在自己的语文世界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源于他们把母语,特别是语文视为一种赓续和传播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密码。从学科上升到文化和文明,这既是对语文学科价值的再认识,更是对语文在国家振兴、民族复兴所起作用的再定位。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担负解码重任的他们才不知疲倦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奥义,往大处说,是叶落根存、岁岁枯荣;往小处说,则是叶落归根、舔犊情深,文化可以穿越国界、连接同根同源的华族之心。语文担负着播撒文化种子的重任,语文人更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彰显和深耕语文价值的责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00位语文人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守护着语文,捍卫着语文人的尊严。他们汲汲骎骎一路走下来,青丝染白霜、健硕变佝偻,但是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笃定地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母语的价值得不到彰显,母语在国民素质提升、民族精神涵养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母语教育者最大的失职与悲哀。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语辛苦为文甜。”从小语文到大语文,随着对语文本义认识的精确,对语文的耕耘也就日渐精细;从广义的母语教育到狭义的语文教学,随着定位的日渐精准,语文人操业精耕的指向更加明晰。“语文人”不是局限于小众,而是涵括关注语文、关心语文、操业语文的大众。正是有了一批批对语文饱含深情的有识之士的呵护,语文在民族精神传承和文化赓续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根系不断,历久弥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vt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