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等待”是最有力的战略行动
主讲:有书君
所谓等待战略,是指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积极地想办法改变自己的不利局势,为自己争取有利时机,使自己的力量不断强大,最后选择一个最佳时机,制定合理的策略战胜对手。那今天,我给你讲的是李牧和陈胜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李牧的故事。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防守北部边疆的优秀将领,驻扎在北部防备匈奴。在刚开始抗击匈奴的时候,李牧深知麾下兵力不足的问题,于是每天都会让士兵练习武术与射箭,并叮嘱他们时刻盯着墩台上传来的烽火。为了稳定军心,鼓励士气,他也给士兵准备了牛肉和好酒犒劳他们。
在备战的头几年,李牧吩咐士兵说,如果匈奴来犯,你们就赶快躲进城堡中,不要出去迎战。如果敢违抗命令,擅自出去迎战,定会被斩首。于是,士兵们纷纷遵守命令,只要匈奴来到边境,就燃起烽火相互传递情报,各个城堡的人知道后便躲入城堡。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年,匈奴见李牧总是逃避不战,骄傲地说李牧胆小怯懦,不足为惧。后来,等到军队力量积蓄到了一定程度,士兵们的士气也空前大增,于是,李牧率领军队举兵出击匈奴,消灭匈奴十余万人,攻下匈奴两个部落,把他们的将领都吓跑了。
李牧之所以能一举击败匈奴,正是得益于他不急于立功,能够耐住性子等待有利时机。他能清楚地分析形势,知道我方实力与匈奴的差距,如果贸然出击只会被匈奴打败。所以他不耻小败,不求小胜,养蓄兵力到一定时候,抓住机会,一举歼灭了敌人。
说完了李牧抗击匈奴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再来看陈平“后发制人”的故事。
西汉惠帝六年,王陵升为右丞相,陈平次之,为左丞相。汉惠帝死后,新帝刘恭还是个婴儿,不能处理朝政,所以吕太后名正言顺地替他临朝,处理朝政。
吕太后主持政局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打算封娘家侄儿为诸侯王。于是,他询问了右丞相王陵,然而王陵直截了当地指明吕后的这种行为有违高帝的盟约。而当吕后询问陈平的时候,陈平说高帝平定天下,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分封吕姓子弟自然也可以。太后听完十分高兴,而事后王陵则骂陈平违背了先帝旨意。
后来,吕太后剥夺了王陵的右丞相之位,并将陈平提拔为右丞相。陈平作为吕太后的“亲信”,事事都听她的安排,俨然一副听话的模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陈平只是表面上装作归顺吕后,实则费尽心思固守相位,暗中保护刘氏子弟,等待时机恢复刘氏政权。等到吕后一死,陈平就联合其他大臣,诛灭吕氏家族,恢复了刘氏政权,推代王刘恒继位。
听完了陈平的故事,你刚开始是不是也像王陵一样,认为他是一个趋炎附势,背信弃义的小人呢?这就是王陵与陈平的区别。陈平善于反应,懂得适可而止,他知道此时的自己与吕后对抗就是以卵击石,他根本阻止不了吕后,唯有保全实力以待来日,才有机会再做斗争。所以,他没有触怒吕太后,而是暂时假意迎合,只待时机一到,便可逆风翻盘。反观王陵,他的行为可谓逞一时匹夫之勇,因为一时冲动而被降权,日后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
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知道“等待”可以达到事缓乃圆的效果。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在走不通的时候不要硬碰硬,而要学会转弯,适当地退一步,等待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再采取行动。可是,我们应该如何运用“等待”战略呢?
第一点,注重过程的积累,不可急于求成。
说到这一点,或许陈胜的故事会给你一些思考。陈胜和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农名起义。
公元前209年,正值秦二世统治时期,百姓无法忍受秦王朝的暴政,以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农民揭竿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吴广担任都蔚,一路招收兵马,势头很猛。他们攻克了很多地方,最后占领了陈地。
此时的陈胜,刚到陈地就马上自立为楚王,他手下的人劝他说,您现在称王还不合适,这样做是在向天下人揭露你的私心。况且,如今您在一个小小的陈县就称王,会让群众的斗志松懈。当务之急,是应该想办法联合其他六国,为秦王朝树立敌人,敌人多了以后,秦王朝兵力就分散了。这样一来,推翻秦王朝,成就大业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陈胜并没有听手下的劝告,他着急称王,过早地享受胜利的果实,没有考虑到长远利益。最后,他们如昙花一现,并没有推翻秦朝政权,而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也被镇压了。
试想,假如陈胜不急于称王,能够听手下的劝告,先联合六国壮大自己对抗秦国的力量,等到大功告成、天下归心时再称王,说不定他们就可以推翻秦朝统治,历史也将会被改写。
俗话说:“行八百里半九十。”陈胜之所以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缺乏长远目光,只顾眼前利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像陈胜,努力到半路初见成果,就着急开始分享胜利果实,结果疏于努力,前功尽弃。
还有的人,能力一般,却喜欢幻想得到高于能力水平的工资待遇。比如说,一些初入职场的新人,他们的能力和经验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希望拿到高工资高待遇,这正是急于求成的表现。羡慕别人年入几十万,却看不到别人积累的过程,总是心气浮躁,想要走捷径。如果他们脚踏实地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成为了行业精英,自然会有高于其他人的薪资待遇。
好,说完了第一点,我们来看第二点,耐心蛰伏,等待有利时机。
在这一点上,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康熙皇帝年少登基,没有实权。当时,鳌拜独揽大权,左右朝政。
有一次,鳌拜不顾康熙的旨意,将正直的大臣杀死了,康熙气得两眼冒火。鳌拜不把他放在眼里的行为,让他觉得有失皇帝的威严,很想除掉这个心头大患。但是,他并没有把握可以除掉鳌拜,于是,他决定耐心等候,伺机而动。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对鳌拜诛杀大臣的事一句都没有提及,还给鳌拜加封爵位。鳌拜心想,皇上到底是个小孩啊,欺软怕硬,我一厉害他就害怕了。
康熙表面上稳住了鳌拜,暗地里挑选了十几个机灵的小太监,在宫中练习舞刀弄棒。等到小太监们的技艺纯熟,康熙知道时机到了。他派人通知鳌拜说有要事商量,结果鳌拜进宫后,十几个小太监打打闹闹地接近鳌拜,接着他们一拥而上,有的拉胳膊,有的扯腿,将鳌拜牢牢地制伏在地上,然后用备好的绳索将鳌拜捆地结结实。等鳌拜反应过来的时候,他早已无法动弹。权臣鳌拜就这样被康熙皇帝制服了。
那么,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康熙能打败魁梧壮硕、手握重权的鳌拜呢?
正是因为“等待”战略。康熙自知不是鳌拜的对手,如果一时冲动与鳌拜正面交锋,很可能会引起兵变,到那时,皇位也会不保。于是他只好先忍耐,再暗中积蓄力量,最后时机一到将鳌拜制服。
康熙向鳌拜低头,只是暂时的妥协,不是懦弱,也不是认输。他是在等待有利时机,为日后的进攻争取缓冲时间。俗话说:“将于取之,必先与之。”通过康熙的例子,你要明白,当我们遇到强大的对手或者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如果不能一招致胜,就要像康熙一样先屈服隐忍,然后暗中提升自己的实力,等待合适的机会,再与之对抗。
如果你因为一时的冲动,不去考虑后果,只会惨败。这个道理不光是在与对手较量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适用,在商业投资方面也适用。
举一个例子,李艳毕业后看到同学做电商很赚钱,于是她也跟着一头砸进去。她东拼西凑借来一笔钱,一股脑儿都投了进去,开了线上线下几个店,但生意一直不景气,她尝试了好多方法改进,结果都无济于事。眼看着别人的生意越做越好,而自己却连本都赔光了。
投资失败后的李艳带着困惑,进入了同类型公司工作。经过三年的历练,她由当初的小职员上升为部门主管,为公司创造的业绩屡屡排在部门第一位。
此时的李艳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才明白三年前的失败或许是注定的。那时候的她只看到同学做电商赚钱,而没有考虑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销售管理经验,遇到很多问题都处理不了。而此时的李艳行业经验丰富,如果再投资的话,胜算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先耐心囤积好实力,做好准备,等待机会来了再迅速抓住,这才是关键。
好了,说了这么多,关于《资治通鉴》“等待是最有力的战略行动”这一篇,我们就先说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首先,我们知道“等待”可以是一种策略,是为自己积蓄力量争取缓冲时间,从而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通过李牧抗击匈奴和康熙后发制人的故事,我们进一步明白了等待的重要性。我们如果想掌握等待战略,就要牢记两点:一是注重过程的积累,不可急于求成;二是耐心蛰伏,等待有利时机。
其实,不管是果断出击还是等待时机,考量的都是我们把握大局的能力,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局势的预估和判断。你不用担心自己是否会错过或者浪费时机,因为失败不可怕,经历过失败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等待战略的本质,并不是要规避失败,而是不让自己落入因小失大、不顾全大局的思维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