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在湖北的65天,机缘巧合竟然参与到这场中国的胜利。见证了中国的胜利。
今天在湖北做高铁转重庆坐飞机回山东。
车站上一位青年在劝阻准备排队检票的人群说了这样一句话:请大家带好口罩,不要排队,保持距离,我们要珍惜这来来之不易的乘车机会。
中国这场伟大的胜利,我有幸见证。
老人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给自己斟上的同时说道:“小伙子叫什么?”
“我叫方言。”
“住在山下的小区?”
“是的,就住在对面,刚才我坐在那里就能看到我家的窗户。”方言笑着回答,此刻才稍感轻松。
“这上面可是有些日子没上来过外人了。”
方言不禁问道:“为什么?”
老人看他一眼,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说道:“这几年只有我儿子来过,这不孝子最近我也不让他来了,所以更不用提别人了。”
方言听后想,看样子这是个孤寡老人,儿子可能不是很孝顺,把他仍在这孤山上不管不顾,老人可能性格比较孤僻,态度强硬,并没有跟着儿子去养老,反而在这孤山上一个人孤零零的生活,若是哪天归西,都不会被人们发现,心中不免有所同情。
方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便认为百敬孝为先,孝道是他非常重视的准则,甚至择偶标准都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于是忍不住叹一口气,说:“老人家只有一个儿子么,为什么不跟着儿子去享福养老,难道是儿子不孝,不管不顾么?现在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啊。”
老人呵呵一笑,说:“这里面挺复杂的,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接着话锋一转,问道:“你到上面来,有没有发现什么?”
方言思前想后,除了树林子和那片空地,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于是回道:“额,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么,就觉得这座山像是与世隔绝一样非常安静,但可以看着外边的闹市,感觉挺神奇的,山内山外动静分明,是个平时可以常攀爬锻炼的好地方,难得在城市里有这样的地方啊。”
听方言这么说,老人双眼似乎暗淡了一下,方言心想是不是哪里说错了什么。
老人这时说道:“以后不要随随便便上来,你没看到那条路都被荒废了么,这里不该有人来。”
方言听后,觉得一阵凄凉,老人好像有些自暴自弃,觉得这个社会已经抛弃了他,而他也不愿意再融入到社会中去,老人肯定是想过要寿终正寝在这座山上的,连自己的亲儿子那里都不愿意过去。
此刻方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安慰老人,只是呆呆的看着桌子上的茶盘,眼神顺着茶盘上的花纹游离着,冷场了许久。
方言过了一阵还是提着勇气找话茬说道:“老爷爷,您这茶盘挺有特色的,形状挺奇怪,花纹很特殊,茶杯摸起来也很有质感。”
老人听方言这么说,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说道:“这是一辈辈传下来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料做的,有年数了。”
方言听后思索,据他打量,老人起码是耄耋之年,八十往上了,一辈辈传下来,最起码也得是老人的爷爷吧,也就是说这最晚也得是清朝末年时期的东西了,不过清朝时期的工艺已经是非常的高超了,最起码得是栩栩如生,跃然出画的境界了,哪像这样的简陋,难不成古代也有一只简约派么?
看来这可能是民间底层人民用的茶具,但是又见这形状和材质又不像是普通老百姓的家常用品,方言思量间还是说道:“那这可是古董啊。”
老人失笑:“那你等我死了拿走吧,卖个好价钱。”
方言听到老人这般冷言冷语,一时觉得尴尬至极,不知道该说继续说什么,心想,这老大爷太不会聊天了,就这么把天聊死了。
这时一阵风吹过,吊在屋顶的老式钨丝灯摇动起来,房间的灯光来源是屋子中央悬挂的一个灯泡,也是这土屋唯一的光源。
这种钨丝灯早在方言小的时候就已经淘汰了,不仅耗电易坏,而且光线发黄,亮度不高。
不过此时哪来的风呢,门关着,倒是窗户开着。但是今天的天气很好啊,难道是山上风大,可又一想,刚才坐在山坡上的时候并没有风啊。
此刻灯慢慢的稳住了,老人咳嗽了两声打断了方言的思绪,老人说道:“我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了,去哪里也不适应,时间越久就越习惯,看着外边一年一个样子就越害怕下去。”
方言听后一脸惊诧,大半辈子?老人是怎么养活自己的?平时怎么生活呢。
人类就是这样,越是在身边平常存在的东西,越不会注意,反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即使走路要费时费力绕过这座山,也并没有怪罪山的存在,只会怪罪为什么去的地方要在山的另一边。
老人看方言有点吃惊,便说道:“你不必感到奇怪,我只是不喜欢被叨扰,每次有人上来我都会撵下去,加上我这么个老人,看起来就怪吓人的,所以人们就觉得这上面就有个老疯子,久而久之就没有人上来了。虽然我那儿子不孝顺,但是偶尔还是会送些吃的穿的上来,前面有小菜园,我也不至于饿死。”
方言听了老人回答,心中释然,荒山野岭的上面住个凶巴巴的老人到处撵人,本来可能就是来游玩踏春,谁碰到这个老人到处撵人都会觉得扫兴吧。
不过方言忽然心头一跳,问道:“那老爷爷您在这上面一直住着,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座山上住着呢,下面就有一家养老院,政府有政策,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上面住呢?”临了环顾四周又加了一句:“这上面是有什么您留恋的或者舍不得的东西么?”
老人听后,浑浊的双眼中似乎闪过一丝流光,右手拿起倚在扶手边的手杖,发力而起,方言忙过去搀扶了一把,接触到老人的胳膊的时候,衣袖中老人的胳膊摸起来硬邦邦的,感觉像是皮包骨头有一般,老人转头微微一笑,说:“天色不早,我送你下山吧。”
方言见老人并不回答并下了逐客令,忙说:“老爷爷不用不用,我看您腿脚不利索,我自己下去就好,这么大小伙子没事,原路返回就好,我方向感好。”
老人哈哈一笑,道:“没事的,我送你。”
方言见不好推辞,就不再阻拦,老人又拿下挂在墙上的斗篷,带上兜帽,示意方言先走。方言拉开门,低身出去站在门边,这时才发现门两侧竟然还有两幅牌匾,上面好像有字,但光线太差看不太清,这时老人已经跨过门槛带上了门,道:“走吧。”方言抬步向平台的方向走去。
又是兜兜转转,来到了平台上,方言抬手看表,已经九点四十七了,赶下去也得十点多了,确实不早了。
回头看了一眼老人柱着手杖依旧是像第一次见面那样站在那里,伛偻着身子,甚是可怜,不过也透着一丝的坚韧不拔的感觉,让方言联想到了古柏。
方言告别老人准备下山,刚走下两阶石板,后面老人突然颤巍巍的叫住了他:“方言!”
方言转身道:“怎么了老爷爷?”那身影摇晃了一下:“你……如果下次还忍不住上来的话,可不可以带点酒上来,高度的那种,呵呵。”
方言一个趔趄差点摔下去,刚才这老人还说以后不让他上来,现在又说下次来还要带酒,真是有点意思的老大爷啊。
不过方言出于同情,很高兴的回答到:“好的,老爷爷,您回吧,外边挺凉的。”转身便下了山,不过走了两个台阶又停住了脚步,转身问道:“大爷,您姓什么啊?”
那个坚定不移的身影,又晃了一下,比刚才幅度更大,稳住后说:“我姓颜,颜如玉的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