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
杨怀震画像2018年11月3日晚,与余怀彦教授边打乒乓球边聊着王阳明在宾阳的事。
“王阳明去过你们甘棠啊!”余老说。
“是吗?在哪里有记载?”
“《永淳县志》里就收存有王阳明的两首诗。他们编《王阳明全集》时,就是从这里获得。这两首诗应该是王阳明从宾阳到永淳的路上写的,其中有一首诗里就提到甘棠。”
“是哪一首?”
“《永淳道中》(小标题:嘉靖初年平思乱过此)峦岫依稀梦里行,当年锋镝尚心惊。旌旗不动山河影,鼓角犹悬草木声。已喜闾阎多复业,独怜饥馑未宽征。迂疏何有甘棠惠,惭愧香灯父老迎。”
“王阳明写的这首诗,是不是表达经过甘棠镇时候,老百姓来迎接他,而王阳明觉得惭愧,因为多年来官方不作为,以致战事扰民,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是这意思。你们甘棠露圩有哪些名人?”
“有呀!那宁村的杨怀震就是一位名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赴京应试,以第八名中了进士。杨怀震中进士后不肯为官,借修祖墓而回家,弃政从教,曾任宾阳书院主讲。”
“他的故居是否还保存有?他也是你们宾中的校长,我们得去看看。”
“好啊!明天正好是星期天。杨怀震是那宁村人,我想办法联系一下那宁村干部,安排人员带路,顺便了解一下那宁村的历史文化背景。”
……
2018年11月4日上午,我们八点出发直奔甘棠。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杨怀震故居大门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听村干部介绍,这个门原来很漂亮,防盗拉门用的木都是材质很好的硬木,由于历史原因,没人管理,后来做谷仓的人来割去做敲打谷仓的锤子了,门口就变成现在这样子了。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屋檐下雕刻有凤凰,门后画有龙的图案,凤前龙后是否表达着清慈禧时期的文化内涵?这只是一些人有趣的猜想。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余教授对村干部说:这是宝贝,很有价值,你们要想方设法把这些古建筑保护好啊!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原永淳县县长陈逢灿故居。
陈逢灿(1902一?),广西宾阳甘棠镇那宁村人。1937年读南宁军校(原黄埔军校南宁分校,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建立于1926年春,后来演变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1945年日本投降,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撤销),毕业后留校任上尉队副。1946年任隆安县警察局长,1948年任横县警察局长。1949年7月任永淳县县长。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那宁村几座炮楼仍保存完好。那宁村的老人也说不清这些炮楼有多少年历史了,他们说这些炮楼与陈家大院一样,比杨怀震故居还要早。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那宁村至今仍然保存有很多大屋,古屋主体仍保留完整,当年的奢华犹存。青砖墙体光滑平整,砖缝间的白色灰浆细腻流畅。房屋的梁架均为榫卯相接,浑然一体。无论是壁画里的走兽、木雕里的花鸟,还是砖雕里的龙首,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看着这些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崭新如初的古屋,不得不令人赞叹永淳工匠手艺。当年的永淳工匠们考究材料、严格工艺,才使得这些古屋能够数百年坚挺安静地守护在这鲜为人知的地方。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看着这些古建筑的工艺,不禁让我想起宾中校园里的办法厅等古建筑群,都是出自永淳工匠的手。不管是木匠,还是泥水匠,他们都将建筑工艺的美学细腻流畅地表达在这些古建筑上,如今仍然是值得称赞的精品佳作。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走进都长庙,石碑上一排排的名字,让我们终于明白了,那宁村之前,敷文化育盛行,读书人非常之多,不难想象那宁村过去的辉煌,这些古建筑的拥有,以及杨怀震的出现,绝非偶然。
寻迹宾阳书院院长——杨怀震杨怀震曾是宾阳书院院长,宾阳书院又是敷文书院的真正的传承者,文脉的清流最后汇入宾中,成为宾阳历史文化瑰宝,希望有更多人一起来关注,一起来挖掘,共同夯实宾阳县的文化基础,让宾阳儿女得到更好的熏陶健康成长,不忘初心、知行合一、致良知。
韦均艺于长沙
2018.1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