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每家都会贴春联。
春联的内容都是喜气吉祥,积极向上,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顺心如意!
至今还记得三十多年前,姐夫自创的一副春联:“人父当官儿进城,我父打油我卖油”。红纸黑字贴在他家的大门上,我看了问谁写的,姐夫说自己编的。我看了甚是欣赏,虽然谈不上对仗工整,但内容却反应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心声。
姐夫初中还没上完,因为兄弟姊妹多就辍学在家,后来当了三年兵,退伍回来后又恢复了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再是那种大锅饭模式,自己种地,自己收,只要上交一些国家公粮,挨饿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有谁不羡慕那些拿着工资,吃着公粮的城镇户口或者国家户口呢?
最普遍得就是家里有人吃公粮的,子女一出校门就可以安排进去,退休后顺利接替父母的工作,那时叫顶职。不过是供销社,食品站,粮管所,还是邮电局,只要能顶职就成了吃公粮的人。真让那些没有关系的纯农户口的同龄人羡慕嫉妒恨啊!
姐夫的父亲会榨油,就是用菜籽,黄豆等炒熟后放进油榨里,利用人力将油挤出来。那时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人力一锤一锤的打下每一根木塞,把油从原料里一滴一滴的挤压出来。这不仅是技术,也是一种一般人干不了的工作。姐夫他们生产队(那时叫大队和生产队就是现在的村和组)里有台油榨,就有姐夫的父亲操作,帮农户加工菜籽油,收点加工费,多出来的油呢也要姐夫的父亲挑出去走街串巷卖掉。所以,姐夫在他父亲忙的时候也常常挑着油桶满村的叫卖。
现在,农民已不再以农业为主了,繁荣的市场经济给农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户口政策也改革了,城乡差距在渐渐缩小。但那个时代的烙印却深深印在我们心里。所以一直还记着姐夫的这副原创的春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