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十一月,但下午五点起来,天气还是很暖和的。金色的阳光透过窗帘,把陈可恩的房间照得明晃晃的。贴在墙上的激励语被映得金灿灿,书桌上的文学作品表面闪着一层油光,黑色笔盒像宝石一样明亮,窗帘被风儿拉着飞起来,一股淡淡的玉米排骨芳香也跟着飘进来。
夸张一点来说,深圳是个座没有冬天的城市。即便北方已进入冬天,但在深圳仍然可以感觉到夏天的气息。在二十四摄氏度的时候,人会感觉到极为舒适。这时不管做什么,都会觉得顺心如意。陈可恩刚走到窗边,便感受到春风吹进了脑门,令他浮想翩翩。他往楼下看去,各摊主正急着推销自己家的商品大声吆喝:“双十一,满一百减五十啦。”行人司空见惯,并没有被激起购买的欲望。他们还是像平常那样往家的方向走去。不知谁家的孩子,正趴在凳子上大哭,听着闹心。人生百态,大人,小孩,这些词语就像蜜蜂一样,围绕着陈可恩团团转。他知道,这是灵感来了。于是他快步走到书桌前,拿了一张纸和笔,然后又回到窗边,看着楼下的风景。
他记起自己的身份。他是一名作家,正在创造文学作品,记录着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情感。于是第一句诗,他是这么写的:“烛光灯下创山水,两笔三划造小人。”之后,他沉思了许久。见楼下的女摊主为了多挣几块钱喊得喉咙都嘶哑了,还在喊。然后,想到自己的小说里也隐藏着一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的精神力量。第二句诗,他便这样写道:“字里行间呈百态,莫言作者不如神。”写完之后,他觉得自己的才华与德国哲学家尼采不相上下。1889年,尼采一口气完成了五部作品,当时他觉得自己成神了。完成这首诗时,陈可恩也有这种感觉。不过,对于神的理解,陈可恩与尼采不太一样。他认为的神,是从凡人里面升级上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可恩受网络文学的影响还挺大的。陈可恩沉思了许久,最终将这首诗命名为“小说家”。
写好之后,他将这首诗贴在墙上,越看越觉得自己写得好。这首诗虽然很短,却道明了他的创作过程以及人生志向。他想成为世界级文学大师。第一句诗讲的是他在夜里写小说,进行文学创作。第二句诗讲的是他的作品呈现了人生百态,其能力不亚于造物主。他很高兴自己能够写出一首这样的诗,虽然语气略有些僵硬,但他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十分满意的。随后他将《小说家》发布到一个软件上,那是当代诗歌爱好者的交流地。十几个诗友给他这首诗下面点了大拇指头,还有几个不吝啬夸赞,说他写得不错,整首诗干净整洁,通俗易懂,很有故事的味道。
一听到自己的诗被人夸赞,陈可恩的嘴角便不自觉微微上扬。他的心情很好,好到想下楼买点零食,奖励自己那聪明的大脑。随性一点,生活更会有趣。想到这里,陈可恩便下楼找吃得去了。这次他没有去小卖部,而是去了一个更大的商店。他走了十分钟,来到零食区。他准备豪气一次,不看价值,只管挑自己喜欢的口味。他好久没有这样奖励过自己了。毕竟没有工作,钱都是借的,得慢慢花。他拿了两包薯片,番茄味和黄瓜味。还有,三根玉米香肠,外加一瓶可乐。这就没了十六块,着实让陈可恩肉疼了一下。
“不过没关系,等我小说出版了,这都不是事。”陈可恩心想,便走出了商店。
回到房间后,脚一抬,鞋子飞到门外。望着书桌上那七八十本书,都是自己近两年看完的,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觉得自己这两年没有虚度光阴,过着一种不断进步的生活。他很喜欢这种生活。这种生活让人感觉很好。之后,他左看看,右看看,寻找下一个要完成的目标。如果换作平常,这会儿他该动笔写小说了。可是,小说已完成。一时间他还真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随后他打开邮箱,想看看出版社有没有给他回复。
看到两条未读邮件,他怀着一种期待、一种喜悦、一种紧张。
小说要是出版了,就等于他打破地域对他的限制。他可以自由地走出深圳,而不是只能在出租屋两百米内活跃。他可以到其他城市转一转,领略中国大好风景。如果小说成为畅销书,那他就可以走出中国,与其他国度的知识分子交流文化,切身感受当代思想潮流的变化,而不是只能通过书籍获得。书籍里得到的资讯往往比现实落后十几年时间。
也就是说,他目前所知道的东西,与九十年代走出去的人相仿。如今已二零一八年。不过,他比九十年代的人还要落后。他知道的东西是从书本里获得的,而他们亲身经历,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心去感受,没有经过文字的粉饰。一真,一伪,谁强谁弱,一眼就能辨别出来。如今,二零一八年。他所能做的是,跟九十年代的人进行比较。他比不过如今可以走出中国的年轻人。他落后别人二十年时间。他很想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同时,验证一下所读的书里所说的信息是否真实。然而,他的愿望落空了。
一个出版社回复他说,作品与出版社的风格不符。另一个出版社说,不合适,感谢来稿。
他一共投了两家出版社。两家出版社都拒绝了他。一时之间他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沉默了许久,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只知道它在转动,但没有得出什么有效的建议。
“靠,这是为什么?他们怎么会拒绝呢?我都是按照他们要求来的。”陈可恩百思不得其解。
之后他仔细查看了出版社的要求,这时陈可恩才明白第一家出版社委婉拒绝他。
他不相信自己写了三年的小说没有人愿意看。一定是他们看走眼了。他还要投几家出版社试试。他打开浏览器,搜索与校园小说有关的信息,然后对出版社进行筛选。随后他找到一家可能会接受《二十岁那年》的出版社。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他修改了字体的大小和格式。把初稿投递出去之后,陈可恩趴在书桌上休息了一会。他觉得这样还不够保险。把所有希望压在一家出版社上,要是那边看不上,他岂不是要白白等两周时间。那边说两周内给回复,无论是否出版。如今他负债累累,真没那么多时间等他们慢慢回复。他又挑选了十二家出版社。按照他们的要求,把初稿一一投递了过去。前前后后,他一共投递了十五家出版社。希望能有一家看上去他的作品,并且尽快跟他取得联系。
之后他吃了两根玉米香肠,便趴在书桌上睡了一会。等他醒来,已经到了第二天下午五点。他揉了揉眼睛,他查看邮件。猛然间他清醒了过来,因为上有封未读邮件,而且在他发出去不到一个小时人家就回复他了。他怀着一丝紧张打开邮件。初步一看,回复的内容不少于两百字。难道是?陈可恩的心一下子就被提了上来。他从头开始看,那一丝笑容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愤怒。
“他用两个小时就看完了我五万字的初稿?”对于这位审稿君的办事效率陈可恩表示质疑。
他不信,有人能在两个小时内看完五万字。陈可恩最讨厌做事不认真的人。
于是他回复了邮件说,如果不能认真看稿,还请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
不一会儿,那个审稿君回复说,他阅稿无数,不会看走眼。
在电脑前,陈可恩沉默了许久,他没有回复审稿君。等情绪稳定后,陈可恩仔细阅读审稿君回复他的文字。邮件内容:“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专职作家,还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作品拿出来是要给读者阅览的。如果只是写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我建议发到个人博客或社交平台。人们去读书,一定是希望能从中获得些什么,可以是共同经历带来的共鸣,也可以是文字带来的美感,还可以是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在下笔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作品完成后会有哪些读者来看你的作品。这并不是对读者的曲意逢迎,而是写作者的职责所在。”
“他认为我没有认真对待作品?开什么玩笑。从开头到结尾,我都很认真对待的好吧。”陈可恩心里想着,十分不爽,觉得审稿君诋毁他对写作的态度。为了完成这部小说,这三年时间陈可恩不允许自己过分快乐。他认为,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作者经历孤独、失落、不如意。所以,在此期间他不敢让自己开心。好像一开心作品就不会成功似的。本以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到了该享受胜利的果实。没想到是这样一个结果。陈可恩的心情一下子就跌倒了谷底。
“他认为我的作品没有出版的意义,只适合发表到个人博客上?”他想,“他怎么能这么说?谁给他的权力,让他有资格否认我读大学的意义?还有,他说话也是自相矛盾。前面说个人经历不适合出版,后面又说读者希望读到相同的经历。大学生活,不能跟很多人产生共鸣?他这人怎么这样,真是无语。”
吐完槽之后,陈可恩不得不思考一个现实问题。他已经很久没有思考过这个很现实的问题了。尽管每个月房东都会提醒他一次。但之前他都是从网上借,所以房东一催他,他就把钱转了过去。可眼下这个问题,要比以往更加严重。他又查看了一下,见没有出版社回复邮件,这才将心里最后一丝幻想掐灭,认真思考接下来房租该怎么办?
他的小说被拒稿了。短时间又无法再创造一部作品出来。那么钱,从哪里来?他早就开通三个借钱平台,已到借无可借的地方。难不成他得像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用斧头把房东给剁了?那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里的男主角。他因贫穷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想到自己的处境,与拉斯科尔尼科夫相差无几,陈可恩就感到难过。
“难不成我也得走上犯罪的道路?”陈可恩心想,“如果是这样,那我的人生可真充满戏剧。一个想成为作家,传递正能量的人,后因为写作才华不足,被审稿君拒绝之后,做起了杀人的勾当。如果是这样,那这人生没法过呀。尽管《罪与罚》是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一个真实案件写的。可我并不想成为犯罪小说里的主角啊。”
不然,我该怎么办呢?陈可恩正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没来得及得出结论,他的注意力被另外一个想法吸引了过去。他感到无比惊讶。不知不觉中,他居然接受了那位审稿君的话,认为自己的小说不适合出版。不不,他的小说还有救。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从陈可恩心里冒出来。
威廉·戈尔丁在他四十三岁那年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小说《蝇王》。这部小说在出版之前遭到了二十一家出版社拒绝。收到多家出版社的拒稿信后,威廉·戈尔丁对作品进行了修改,小说很快就得到了出版的机会。“对,只要我好好修改一下,《二十岁那年》就还有救。而且拒绝我的出版社才十五家,距离二十一家出版社还远着呢。”想到这里,陈可恩恢复了信心。
他决定,动笔重新修改一下自己的小说。
然而,修改一部十八万的小说,没有两个月时间是搞不定的。
这期间产生的开销可怎么办呀。他的脑袋顿时间有些痛。
不过,一想到《蝇王》出版后获得大量好评,陈可恩心里就满怀期待。他期待自己的作品出版后获得好评。最好可以像《蝇王》一样,成为了大学里的畅销书。《蝇王》被列为英国当代文学的典范。如果他的小说被列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典范,那么他的人生志向也就完成了。威廉·戈尔丁凭借《蝇王》成为了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如果他的作品,还能再拿个什么奖项,那就再好不过了。
“去找何道语吧,答应帮他那个忙好了。这样钱就有着落了。”陈可恩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