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医生闺蜜聊天,闺蜜说,现在因为喝酒而咕嘟咕嘟往上吐血的人已经很少了,很多急诊的年轻医生工作了两年也没有见过一个像课本上写得那么夸张的胃出血,这说明时代在进步。但是很多行业,就是不可避免地,总得在酒桌上筛一筛。所以特地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以供他人参考。
前老板曾经说过,酒桌上最见人心,当时我是反对的。因为那帮老家伙即使喝多了也都戴着面具,久经沙场业务套路熟得很,即使他醉死过去,也不会说半句不该说的话,更根本出现不了我著名埋汰校友喝多了之后跟中石油老板要加油卡的窘况。但是现在我好像能懂了,酒桌上虽然不能看人有多高尚,但是能看人有多低劣。比如那些喝多了逃单的,趁早远离这种人。所以首先,能不能在酒桌上纵横捭阖,要看人最深处的灵魂里,是否具有安全感,是否不自卑,是否不傲慢。打定自己最失态,也无非蒙头睡,再应邀也无妨。
酒前准备:
酒前,得先对所出席的局,有个大概了解——谁做东,请谁,陪衬都有哪些,有几个是我认识的,为了什么事儿,这事儿跟自己有没有关系,气氛是如何的?是道貌岸然心怀鬼胎,还是朋友叙旧接风洗尘,是兄弟情谊深似海,还是无缘见面半句多?
我们都知道,和朋友一起的,开心的局,喝再多,也很难醉;但工作的局,即使场面再热烈,也特别容易醉。尤其是那些不明所以就把你拽上的局。所以我们这一篇主要讲因公醉酒攻略。
很多人说酒前得先在胃里垫点东西,吃点大肥肉片子把胃粘膜糊上一层油,或者是喝杯奶,喝杯酸奶。说实话,这得看喝多少。您要是喝二斤老白干,饭前就得一大张烙饼,或者一个半大汉堡,就着牛奶喝下去,光吃点肉片子一会儿就盯不住了。
酒前千万别吃榴莲。我从来没跟人讲过,因为不想找客观。这么长时间以后再回顾自己惨不忍睹的那次醉酒,罪魁祸首就是榴莲。我是不吃一切臭味食品的,当然包括榴莲。然而刚上班没多久,办公室里都爱吃,买来榴莲蛋糕当下午茶。看大伙儿都兴高采烈,我也不好推脱,也就拧着头皮吃了一块,又臭又腻吃完以后胃里就已经翻江倒海了。拖着沉重的胃,没想到老板要亲自开车带着我和经理去会场。老板那个车技,没得说,空腹的话胆汁都能吐出来。我就一忍再忍。到了会场以后,发现,MLGB要喝芝麻酒,我特么闻到就想吐。然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沸腾渔乡的沙发吐得まみれ。像我这种在生人面前极虚伪的人,就十分不适合喝酒。
那酒前用不用来点海王金樽?说实话,我试了这么多解酒药,海王金樽最难吃——腥味太重。最有效果的是一个叫“葛根口服液”的药,酒前吃完烙饼面条汉堡包之后,来两管葛根口服液,保你力战群雄,第二天跟没事儿人一样。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买到过了~当然,如果你能淘来“专业解酒药”,那自然是极好的。
酒中席间:
其实,席间大佬们没人是正经喝酒的,要不把酒吐在毛巾里,要不就拿瓶矿泉水,把刚喝的吐在瓶子里(虽然很恶心且只适用于白酒),要不就吩咐服务员给自己兑白开水,动作娴熟隐秘。本来嘛,领导们岁数都这么大了,谁也不会真把自己喝出点事儿来。然而年轻人不能这么办,年轻人这么办就是不诚实,品格不好——也么哪儿的逻辑。那年轻人有什么办法呢?
——认怂,且喝多少吐多少
这时候可就没必要好什么面子了,“宝宝海量,宝宝要坚持,挺贵的酒,宝宝不能吐”——又特么不是你花钱,酒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工作避免不了的话,那就多去几趟厕所,把能吐的都吐了。有人说,白酒可不好吐——抠啊!别忘了酒前的烙饼就牛奶,一抠肯定能出来。所以尽量别喝酸奶,和牛奶,吐得时候对食管没有那么大刺激。
其实做好前期准备,在席间把握好节奏和技巧,酒后基本就没什么事儿。难受的话,多说话,多哼唧哼唧,用温水涮涮胃就没问题。什么酒后喝西红柿汁,葡萄汁,要我说都瞎扯——根本吃不进任何东西了。所以最好还是酒前就做好准备。
有个闺蜜今年刚考上公务员,领导上来就问她:
会开车吗?——会到是会,估计我敢开,您也不敢坐;
那,会喝酒吗?——过敏;
完了,你没前途了。
兹一天这帮老家伙还在位上,这个糟粕传统就不能彻底消灭。如果但求平安是福,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喝酒过敏,浑身起大泡甚至休克。平时红酒喝不了两瓶的,在外面千万别轻易端杯。
大概就这些,愿大家都不喝酒,保护好身体,保护好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