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会不会有这种体验,满心欢喜去做一件好事,最后变成心不甘情不愿的"绑架"?
事情的起因是,我想给导师送一盒茶叶。
清明时节,西湖龙井新茶上市,我刚好在杭州附近工作,早几周就预约了新茶。导师C是我的校内导师,去年写论文时指导的非常用心,真心觉得受益良多心怀感恩,毕业后距离很远,联络止于节日祝福,总觉得不安,就常常惦记着。
预约了第一份茶后没两天,我的校外导师X突然联络我,问起谁是我的校内导师要认识一下云云。
校外导师是什么概念呢,基本上是挂名的实务界人士,在校时跟我们接触就不多,更别说毕业以后了。我这一位连专业都不相干,一共给我们上过一节鸡汤课,在就业和论文上都木有提供过任何帮助,基本上问都没问过吧。所以导师X联系我的时候,我觉得好稀奇,又有点内疚,因为我几乎忘记他了。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导师X又在新一届学生里担任某一位的校外导师了,想让新老学生联络一下←_←。
当时我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啊≥﹏≤把'这位忘了,这他要是跟导师C聊天,说起来这礼物,对他而言自然不足挂齿,但是被学生区别对待,好像也不好吧⊙⊙。
当天我就预约了第二份茶。
以上是清明前的事情,今天新茶到了,我准备寄给这两位老师了,因为不确定导师X的地址(不熟到这种程度╮(╯_╰)╭),我先跟他确认,他客气说不要不要啦云云,后来接受了。
本来事情到这里仍然是一件好事,我还是很开心的。
结果!!!
几个小时以后,老师X发微信问,你有没有给老师C和老师Y寄吖?
老师C是一开始就准备的。介绍一下老师Y,这位老师教我们一门选修课,一共教过半个学期,与老师X相熟,但是不担任指导老师,跟我们完全不存在私下联系,我连人家手机号也没有的。
我当时以为老师X只是问问,出于“假如只有他有则以后不在另两位面前提”这种人性化考量。就如实说了,只有C老师的,没有Y老师的。
然后!!!
老师X说,你给Y老师寄一份吧。
注意,此处是陈述句and肯定句,没有用“建议”“应该”之类词汇,也不是说“你把我这份寄给他”(因为之前各种推脱不要)。也没有询问是不是还可以买到或者方不方便之类的。
我当时就愣住了好咩⊙⊙
且不说我该不该给Y老师送,也不说我敢用来送礼的茶价格多浮夸(对于他们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我这种刚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小朋友真的非常非常贵好咩),我给谁送礼物难道不是我自己的事情咩?您从哪来的底气直接要求我?
最后我还是定了第三份茶,总觉得没必要为这无法说理的事情,把一件好事做得反倒得罪了人家。这第三位老师也是好人,没什么不值。整件事从结果来看好像也都合情合理。
只是我总觉得很不舒服。像吃坏了东西一样觉得恶心。
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好为人师”这种话自己挂在嘴上。我只想说,别误人子弟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