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0年太熙元年夏,五十五岁的司马炎崩于含章殿,随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第二年也就是太熙二年,在改太熙二年为永平元年的三月,发生了诛杀太傅杨骏、卫将军杨珧、太子太保杨济等11人,对弘农杨氏为代表的政治集团进行清洗的事件,随后朝政由皇后贾南风把持,政治流血一再上演,以至于发生“八王之乱”这样从中央波及地方的政治、军事动乱,波乱中匈奴、鲜卑、羯、氐、羌依次走上舞台,形成了由西晋、东吴南北对峙到南朝、北朝南北对峙的局面。究其根源,太熙年间的整治调整是最重要的原因,《晋书·帝纪》中写到“中朝之乱,实始于斯矣”。对于太熙年间政治的讨论有利于厘清所谓宗室分封制是否是南北朝形成的主要原因等问题。
一、环顾肱骨皆没 托孤无人的司马炎
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
按照《晋书·帝纪》中上文的说法来看,司马炎对司马衷不足以托后事是明了的,但是考虑到太子司马遹年少聪慧,所以并没有废长立贤的打算。因此,司马炎对于司马衷的政治期望是维持一个稳定的朝政,在事宜的时刻权归司马遹,由此:
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
太熙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改元。乙巳,以尚书左仆射王浑为司徒,司空卫瓘为太保。
三月甲子,以右光禄大夫石鉴为司空。
可以将上文的安排归纳成:由宗室诸王分镇要害,并相互制衡,拱卫皇帝,中朝则由王浑、卫瓘、石鉴、杨俊相互制衡,内朝则安排王佑为北军中候,掌握禁军,确保自己的政治设想能够执行。
从安排上来看十分合理,有宗室守地方,中朝则由多股政治力量相互制衡,形成稳定的政治局面,只要继位的司马衷不受到一方的直接控制,通过平衡内外朝堂及中央地方关系,未必不能保十数年太平,让司马遹顺利继位,按照司马遹年少多聪,有宣皇帝司马懿遗风,可以畅想一下司马遹即位后重现太康之治,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不会出现的景象。但是司马炎的临终时的政治部署其中蕴含着很大的问题。
二、膨大的权利失控的杨骏
夏四月辛丑,以侍中车骑将军杨骏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上文接在安排石鉴为司空之后的四月,但是《晋书》在随后写到
帝复寻至迷乱,杨后辄为诏以骏辅政,促亮进发。帝寻小间,问汝南王来未,意欲见之,有所付托。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笃。
按上文来看,司马炎死前已经实际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杨骏已经控制了内朝,甚至已经能够矫诏为自己扫除政治障碍,说明以王佑为北军中候已经失去了本来确保司马炎整治部署得以保全的能力,这里可以试从杨珧切入来看,杨珧在太熙二年被诛之时官职为卫将军,这里的卫将军应该指的是执掌南北军的卫将军,也就是首都城防及皇宫禁卫的统帅,这就说明虽然以王佑为北军中候控制首都城防但是核心的皇宫禁卫应该还是掌握在杨骏的手中,又
骏斥出王佑为河东太守,建立皇储,皆济谋也。
上文出自《晋书·贾充、杨骏传》,按照建立皇储的时间节点来看,应该也是发生在司马炎死前,可以大胆的猜想,在杨骏控制内朝时,不仅仅只是催促自己的政敌司马亮回藩国,同时也对王佑这些中央非杨氏一派进行了排挤,这里必须对王佑所代表的反杨氏势力进行一次梳理,按照
《晋书·王济传》中
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同异之言。
可以看出王佑是王济的兄弟,而王济正是王浑次子,属于太原王氏一系,结合王浑太熙初年为司徒,但是在太熙年间不见作为,并且在贾南风当朝之后闭门不出来看,太原王氏一系因杨骏排挤,退出了中央争斗,也是当时世家大族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当时世家大族均走向了杨氏的反面,首先能看到的是因为武元皇后杨艳推荐而入宫为夫人的赵粲的态度变化,杨艳父亲为弘农杨氏杨文宗,母亲是天水人,按照当时门第姻亲来看,可以确定赵粲属于天水赵氏一系,从杨文宗同天水赵氏的姻亲及后来赵粲因杨艳而作为司马炎夫人来看,弘农杨氏和天水赵氏本来应该为天然的同盟,但是在太熙二年,对杨氏的清洗之中并没有影响到赵粲,反而在《晋书·后妃传》中
"赵粲及午必乱汝事,我死后,勿复听入,深忆吾言。"
上文为贾南风母亲即广城君的临终嘱托,说明赵粲在惠帝即位之前早已经同贾南风太子妃沆瀣一气,这其中的关节转换,应该也是杨骏独掌大权后,因为在杨骏依魏明帝旧事,大开封赏的名单中并没有出现任何一名赵氏人员可以看出,赵氏在杨骏掌权应该是相当受到冷落,政治期望并没有得到实现,自然转向太子一系,谋求发展。
同样的以上文所叙述的大开封赏而得到实利的太子太傅王戎,从王戎堂弟王衍在贾南风暴戾之政的情况下,作为贾模能够密谋废立的盟友的亲密关系来看,对于杨骏当朝也是持反对态度,同时也因为王戎素有盛名而受到杨骏的排挤。
同时颍川荀氏也由
其后杨珧亦为之言曰:"陛下忘贾公闾耶?"荀勖深救之,故得不废。
同杨氏的统一战线到了
骏既死,诏使后军将军荀悝送后于永宁宫。特全后母高都君庞氏之命,听就后居止。
完全的走入了杨氏的反面。
同时《晋书·贾充、杨骏传》也对杨珧、杨济两兄弟劝杨骏
夫人臣不可有专,岂独外戚!
这里可以看出自杨骏的权力欲已经达到了顶端,可以说失去了控制,即使是作为杨骏兄弟也能够看出杨骏如此作为会引致杨氏的灭顶之灾。
诚如杨珧、杨济所忧虑的,杨骏的专权,不允众心,宗室诸王、名门豪族均走向了杨氏的反面。太熙二年,镇南将军楚王玮、镇东将军淮南王允来朝,实际上标志着反杨骏集团的形成,自此不过一月,杨氏一门被诛,宗室诸王倾向于步入中央政治斗争,自此司马炎的对于自己身后的政治排布,完全被打乱,本应该拱卫中央的宗室诸王直接插手中央整治,本应该相互制衡的中央各政治集团,形成了一方独大,其余抱团对抗的局面,本来应该被控制的杨氏后党外戚势力,也变为了无所控制的杨氏后党和贾南风后党,八王之乱也就近在眼前了。
三、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回到分封诸王是否存在尾大不掉,威胁中央,以至于导致八王之乱的问题上来,从上文来看宗室诸王从来不是毁坏帝国的第一根稻草,从太熙前后的政治斗争来看,无不是从中央斗争为发端,宗室诸王只是在中央政治斗争中作为一种外援力量而受到牵引,司马炎在平定吴国统一中国之后懈怠政事,权托外戚,仍就能够在太康十年对宗室诸王进行迁徙调整,保持国家安定。,惠帝即位后国家纷乱,中国的第二次大一统分崩离析,五胡乱华,生民涂炭,究其更本还是在于所托非人,吴起同魏武侯的对谈或许能够给这个问题给一个完美的答案:
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