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文章,越发感觉自己的心态颇为浮躁。因为写出来的文章特点就是如此。没有心思去构筑什么故事,也没有心思去详细讲解,只想快速把内容讲完。
之前还内心呐喊:“言简意赅就是个骗局!”估计是对自己动辄长篇大论的写作风格越来越不耐烦,同时又非常向往别人短小精悍的文章。或者,别人虽然写得很长,却是故事,所以看起来长,读起来又短又快。又或者,别人可以只集中讲一个道理,然后寥寥数百字就讲出深刻或意味深长的道理。而我,则过于喜欢发散,不断发散。而且“求生欲”很强,总想把逻辑解释得完美无缺。
这应该是陷入了某种怪圈里面了。
而这个怪圈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到底有没有真正完全理解我想表达的观点呢?
扪心自问,应该是没有的。否则,我不需要费那么多口舌去阐述简单的道理,而应该能够通过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
“如果我不能创造,我就没有理解。”
“去证明每一个已被证明的问题。”
这两个似乎都指向“创造自己的故事”这点。
是啊,有什么比自身的真实案例更能说服人呢?又有什么比自己的真实经历更容易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呢?
希望日后的文章,也能体现出这种心境。
以上,自勉之。
————————————————————————————————
这些日子里,经常会梦见自己回到了高中或者大学,并且感到非常兴奋:我可以用现在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这些充满遗憾的时光里重新大展拳脚了!
于是我就想到,或者我可以写一篇重生故事,就讲讲我如何使用学习方法来解决当年未能解决的所有问题。
但,这也许无法给到读者共鸣,因此也很难从任何事例给到读者“爽”的体验。
他们既不能理解这些简单道理带来的“痛苦”,也无法相信它们所能带来的远超预期的效果。
退一步来说,我不认为我自己能写出满足上述两个要求的故事。
而我进一步思考,唯一可能的方法,就是把我绝对真实的经历写进去。
也就是,随着故事的推进,主角读了什么书,学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方法,我都得一一照做,并从中获取足够的证据。
就如核聚老师的公众号一样。
所以说到底,核心还是在于实践,实践和反复实践。如果没有实践,自然无法总结经验,知识也无法转化为智慧。我的“知道”也无法转化为“才能”。也只有反复实践、总结,才有了故事,才能写出故事。
孔子不也说了嘛: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他还说,学,要“时习之”。而无论是“学习”和“习”,都有反复研究和实践的意思。
那么结论就很清晰了。
引用一位我非常喜欢的教练学员在访谈时的一句话:
“做就完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