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父母、孩子和老师,他们的关系属性应该如何定义?

父母、孩子和老师,他们的关系属性应该如何定义?

作者: 肖疯疯 | 来源:发表于2018-03-12 08:35 被阅读17次
    Hand Painted

    上一周的上班生活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开学第一天的早上,我就被临时通知去托班做配班老师。这样一个决定让我非常的惊讶,但奇怪的是,我居然一点都没有觉得害怕。

    不知道做妈妈的你,如果面对一群孩子吃喝拉撒的问题时,你的感觉是如何的呢?

    我虽过了女儿托班年龄断的经历,但在此时此刻,我已然成了一个面对十几号孩子的托班老师。

    也就是说这十几号孩子,都变成了我的“孩子”。我要照顾他们的吃喝拉撒,我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安全,我要教授他们不同的知识,包括文化教育与生活教育。

    文化教育的确不算难,因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书本而获得的。在我看来,生活教育是比文化教育重上千倍、万倍的教育。

    星期五下班那天,我拖着疲惫不堪地身体和老公、女儿回老家吃晚饭。我独自一人呆呆地坐在大门口,感叹着这样的一片大好河山,赐于了人类一代繁衍一代地希望。

    每个人都需要坚守一份希望,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吗?包括我也是如此。

    你是如何看待生活教育的呢?

    思绪回到了小时候父母吵架,每每看着这样的情形,我就会伤心欲绝。当我边哭边用劲拉着妈妈衣角的时候,妈妈总会对我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那时候的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我呢也从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了托班,我不记得当时是几岁。

    但真的好神奇,我居然到现在还能记得托班的老师长相,还有一些自己的行为。比如,我会独自站在被锁住的托班门口,惊天动地的边哭边看着妈妈离开。

    于我而言,每天早上与妈妈的分离,成了我这生挥之不去的伤痛之一;每天晚上妈妈的来临,成了我这生感受到被需要的希望之一。

    “我不要你了”,这是多么有冲击力地一句话啊!还记得有一次,我突然很好奇地问妈妈:“小时候你说我再哭就不要我了,那如果我继续哭,你是不是真的不要我了啊?”

    “怎么可能啊,我怎么可能不要你,那是吓唬你、骗骗你的!你从小就爱哭,哭地我心都烦死了,你爸又不带孩子,我天天带你们姐弟俩,累都累死了,哪有那么多耐心跟你们讲道理。所以就用这个见效最快的办法让你不哭啊。”

    Hand Painted

    不知道你的妈妈有没有对你说过“我不要你了”这句话呢?不知道作为妈妈的你,有没有对孩子说“我不要你了”这句话呢?

    当我看着那一个个可爱的小人儿离开妈妈温暖的怀抱,哭地撕心裂肺地模样时,着实也让我感受到了委屈与心疼。

    我回忆着自己女儿刚入园不哭不闹地模样,庆幸着自己经历过妈妈曾经对我的生活教育,让我有了和妈妈不一样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不欺骗孩子。

    同样的,我也一并认为,即便我成为一名托班老师,我的教育理念依然是不欺骗孩子。

    所以当父母们把孩子送入园,从他们手中抱过来的那一刻,我对孩子说的话依然是:“老师知道宝宝伤心难过,这是宝宝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接触新的环境与小伙伴,有点不适应。宝宝可以哭,老师会抱着宝宝。我和宝宝保证,等你放学了,他们肯定会来接你。”

    我一直有一条明确的教育路要走,并且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途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质疑和嘲笑……

    面对托班不同月份的幼儿,吃喝拉撒上并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困难。要说真正让我觉得困难的一件事,那就是通过一周的实践发现,我那引以为傲地教育理念,放在现实教育中的时候,原来是如此地困难重重。

    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里,每天都会不断重演“你不哭,妈妈就来了”“你先吃饭,妈妈就来了”“妈妈不走,你去玩吧”……最后,孩子们总是充满希望地看着门口,无法控制住情绪地哭泣。

    星期五这一天下班,我哭了。我想过辞职转行,选择另一条路,去达到我的教育目标。因为我实在难以承受这些孩子在哭得那么伤心的同时,又一次次地在哄骗中,那么充满希望地憧憬着父母能出现在眼前的极大反差感。而这些状态,却总是在一遍遍的欺骗中,不断重演着。

    突然,我想起好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你的文章弱爆了,你的教育观在现实教育中,就是在做白日梦。”

    那一刻,我问自己:

    我能影响到他人吗?

    我能改变他人的想法吗?

    我能在现实教育环境中,不忘初心的坚持自己的教育观吗?

    我又问自己:

    家长每天问自家孩子的情况是错的吗?

    家长在走廊来回走动,是因为不相信老师吗?

    如果家长认为老师经验不足管不好孩子,我又该如何呢?

    面对多年的好朋友对我的否定与质疑,有一刹那我是有点生气的,可同时我又身怀感激。因为她给了我一个非常现实的反馈,这个反馈非常得难能可贵。这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实教育与理想教育的区别。

    Hand Painted

    现在的我就像堂•吉诃德一样,凭自己的一已之力,爱幻想地走在理想教育的路上。这条路,并不会让人立马看到效果,途中遇到的质疑、困难,其实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我依旧相信,每个孩子其实都是非常坚强的,并且都能成为入园后不哭不闹的孩子。而要做到这些,那么就有一个前提条件:父母要做到不欺骗孩子。

    老师的角色代替不了父母,这就好像没有人能代替妈妈的角色一样。

    现实教育中,我不仅是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我很能理解其他父母的担心与忧虑,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饭,怕孩子老实被人欺负,怕孩子不合群,怕孩子内向被老师忽视……

    因为这些情况都是非常正常的一种表现,不止是你们,就连我的婆婆到现在也是如此。经常会问我或问我女儿:“在幼儿园有没有被人欺负,有没有吃饱饭,老师对你好不好……”等等。

    不难理解,每年的社会新闻中,都会出现某某幼儿园孩子遭虐待、某某孩子遭到冷暴力等等。每当出现这样的新闻,作为父母的我们,都会变得非常敏感与焦虑,特别担心这些不好的事会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

    曾经我也和大家一样,担心自家孩子去幼儿园发生这些问题。可是后来发现,担心根本解决不了本质问题。要解决这个本质问题,就应该:除了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父母也要给自己安全感。

    而我为了让自己建立起这种安全感,于是就开始购买各种育儿书籍,学习各种育儿课程。

    通过学习实践后慢慢发现,如果要解决这份担心,首先要做得并不只是关注文化教育,也并非把生活教育全部放在就读的幼儿园或是老师身上。而是由父母自己,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开始做起。

    比如不欺骗孩子,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我是如何让女儿上幼儿园不哭不闹的,可以参考之前的一篇文章初入幼儿园的孩子,为什么会哭闹?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不带欺骗的爱,才是孩子踏入新环境的踏脚石。这样的爱,甚至可以解决任何问题。而老师,只是父母的育儿合伙人。并且,这个育儿合伙人所占的“股份”,是少之又少的。

    有一个类比,我非常喜欢:

    教育就像一副眼镜。在戴上眼镜之前和戴上眼镜之后,你所身处的世界是一样的,但是带上眼镜之后,你看到的是一个更为清晰的世界……

    同样,当我戴上老师这副“眼镜”后,我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更为清晰的世界。虽然我还是和堂•吉诃德一样爱幻想,但这并不妨碍我,用毕生来研究:如何让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平等、尊重。

    思考:

    不付出行动的“幻想”是做白日梦;付出行动的“幻想”是努力和信念的力量。

    教育感悟:

    引用无厘头商学院创始人小花Di爸的一句话:努力,不该是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的事。

    最佳的努力,不过是感恩所有,不问取得。


    吸墨妈妈

    我是一名真实的妈妈,育有一女,幼龄6岁。

    我的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

    文章里分享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思考所悟。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记得点赞、收藏和分享,也欢迎各位朋友来与我互动,谢谢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孩子和老师,他们的关系属性应该如何定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asb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