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感非常差,时常分不清东南西北,只有在太阳升起时,心里默念“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那首小学课文才辨东西。一直在寻求原因,二十几年不得其解,近期在回忆时似乎找到了答案,也许是因为我以山为基准,当眼前一片平坦,便失去了方向。
我们的生存赖于大山,生活亦是源于大山的馈赠,而老家(赵老地)后山,对我还有着精神上的支撑,每次念想之后都会心安许多。
我们村寨坐落于大山之中,从县城出发就已在爬山,到了我们村寨时差不多就到最高的一个阶面了,而老家的后山便是这座大山的顶峰,其实后山并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虽然只有一座后山,但是因为太过熟悉,了解各片的特点,便简要把它分成了三个区域。
位置最高、正中,最令人神往、也最为出名的是仙人垴,在整个梁河甚至州市之外都小有名气,有许多游者曾慕名而来,也有文人墨客曾专门为其作文、留影,我作为一个最地道的本地人却没有见过他最令人震撼的样子,那是人们备齐装备、抵御寒风、废寝守夜才能看到的风景,清澈繁星、极光之夜、云海之上,这些非常之观,不仅在于险、远,还在于高、冷,没有让你经历一番磨难,它可不会在你面前展现出它最美的样子,世间万物是否都是如此,如同生活,咀嚼了苦头,才会一张口便尝到甘甜之味。
其实,仙人垴对我来说,除了其名字神秘,从小我就以为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外还是觉得亲切。山高风大,这一片没有长树,满是野草,春季金黄的小花(方言马屎根)漫山遍野,秋季白蒿迎风飘摇,成就了仙人垴开阔的视野。小学时,老师曾带我们去进行爬山比赛,追赶兔子是我们一群孩子印象最深的活动。每逢春节,仙人垴就是包括周边村子最为热闹的地方,大年初一,许多人都会跑去逛山,有卖拌菜、烤烧烤、卖饵丝的,还有拉老岛、打牌、转棋盘的,那天就能买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能穿上最美的新衣,遇见许多亲朋好友,吹着春风,听着鞭炮声和嬉戏声,平日里最高冷的地方变成了最具烟火气的高山。
其中一年,因为最要好的伙伴的父亲是村里的护林员,放鞭炮点燃了多片草地,我们便化身消防员,几人拿着树枝扑灭了多处小火,满脸满嘴的灰带给我们的不是成就感,而是满满的乐趣。
近年来,护林所需,春节已不能在仙人垴摆摊设点,光秃的山头种上了油茶,山腰大片是光伏发电板,仙人垴样貌有变,念乡人看去些许陌生,但其格局依旧、视野依然,森林、远方、蓝天和云海都能尽收眼底,那座山还是那座山,只是担起了更多的发展传承的重任。
偏东南方向的一片是绿茵塘和原始森林,和仙人垴不同,过了绿茵塘(绿茵塘也是充满童年回忆的地方,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跨过一条河之后便是茂密的森林,从外头园和里头园两个寨子分别有不同的路进入森林,若是从外头园(新村委会旁)那条路上去,就能抵达,森林是蕴藏着巨大“财富”的地方,最直观的是深厚的沃土和甘冽的清泉,村民向索取最多的当属菌子(当然,如果不是国家护林政策严格,索取的便不止于此了),找菌子就是雨水季人们最感兴趣的事了,很多人不是为了吃菌而找菌,而是为了找菌而找菌。各种各样藏在树叶下菌子,让人体验到了惊喜和收获的乐趣,巨树丛林、奇花异草,互生互竞,带给人的都是别样的感受。
森林中,大树霸占了所有的太阳,只留亮光照明,即使是晴天,入林肯定免不了湿了衣物。胆小的人一般都不敢单独入林,树枝掉落的声音会让人以为是野兽在逼近,还有那些乱扔的废弃物,像是有人故意为之,让人产生一些恐怖的联想,比如母亲说看见包裹的衣物以为里面会有婴儿、树下摆放整齐的鞋子让她想到有人在那儿上吊。即使说着害怕,但母亲每年都会约着父亲去找几次菌子,还是会和父亲分头去找最新鲜的菌子,之后便是一顿美味菌宴。
在另外西北方向的是翻根树(地名)一片,如果把原始森林比作一个老者的话,这片山林就是一个中年,虽然也不乏巨树,但树木没有那么粗壮,也多了许多矮小的树木,少了年代感和氛围感。小时候总是会一遍遍问母亲,各个地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起名,如家后的地是不是因为以前有水井所以叫水井坪,汗坝地是不是有很多稀泥巴,翻根树是不是因为树长着长着就翻根了,就倒了,其实并非如此,这片山没有一棵树是自动翻了根的。
寒假去得最多的便是这一片山,天还很黑,就披着蓑衣跟着父母一行人上了山,到山里时,刚好天亮。母亲拿着抓耙扫起了落叶,父亲则找些干柴,我们小孩呵着气、摩擦着双手,时不时追一追就在身旁大胆跳跃的小鸟,时不时拉着树藤荡几个秋千,或者又抱几根柴堆在一起。差不多时,母亲半跪姿势,用手把散落的树叶堆到腿下,放上蕨类长一些的叶子,扎成方形,一块块垒起,用事先就系在大花篮上的两条长绳绑起,松松散散的落叶便被绑成了一米多宽、两三米高的篮头,背起时不见人头,只见一堆堆长着人脚的猪窝在移动。我们背柴用的是大小符合个人力气的密篮,一根根竖放即可,背上背子时都成了被捋直了刺的豪猪。走在长满白霜的草地时,即使穿了最防滑的牢保鞋,总会有人连人带背的跌下又爬起。
这一回想,自己和家人爬过的山路不计其数,一路走走跌跌,看见过远方,背过重物、有过收获,走的山路、爬的后山向山里人证明,下坡也好,上坡也罢,踏实行走,步步稳扎,方可抵达。
写于2021年11月6日凌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