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土生华人博物院坐落在以前的道南学校。19世纪的新加坡,英语学校都是由教会运行。第一家由土生华人建立的中国学校始建于1850年代,1899年新加坡华人女校(Singapore Chinese Girl's School)建立。道南学校是1906年由陈武烈创建(Tan Boo Liat),起初办在他祖父陈金声在北桥路的店屋。后来糖王黄仲涵在亚美尼亚路捐资置地,1912年学校大楼建成后,道南学校迁到这里。该校起初收的是来自福建的华人后代,1909年之后,开始面向所有说中国方言的族群招生。道南学校教授地理、科学、数学和传统孔学经典。1916年,它成为新加坡第一家用普通话(而不是方言)上课的学校。道南的意思是code of conduct spread to south,字面上理解就是:将中原的行为准则传到南方来。
Peranakan Museum下面说说Peranankan Museum。Peranakans(侨生)一词的直译是“...的子女”或“由...所生”,本身又可分为不同的族群。例如南印穆斯林商人与本地女子联姻所生的后代叫Jawi Peranakans,南印兴都教商人与本土居民所生的后代叫Chitty Melaka,而华人与本地女子结合所生的后代叫Baba(意为老板)。
Baba(峇峇)一词既泛指整个土生华人(Peranakan Chinese),也专指该社群中的男性。而他们的太太就叫Nonya(意为老板娘)。Baba和Nonya是当地人对土生华人家庭的尊称。因为在元明清几代,出海做贸易的都是男人,女人跟船出海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的事。而当时是用帆带动船只,所以很受风向的影响。必须等到什么风向的风刮起来之后才能往既定的目标行驶。这样的情况迫使很多华商滞留在东南亚地区。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就形成了土生华人这一族群。
19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将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三个辖地合并成海峡殖民地,这三大社群共同构成更广泛的土生华人群体,叫“海峡华人”(Straits Chinese)或“海峡侨生华人”(Straits-born Chinese)
由于土生华人的父亲多是客商,相当有钱。他们居住的地方一般为店屋shophouse,前面是店铺,后面是住房。迎娶太太的时候,婚礼热闹非凡,馆里展了很多头饰,制作相当精美。
Bridal Headdress当地的女子嫁进来时需要放一整只猪脚,象征她是黄花闺女。据说这是广东的风俗。只有猪脚是表明,男人才是一家之主。此外,新娘还要进行“梳头”等仪式,为期12天。
uncooked port leg槟榔(sireh)在土生华人的婚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提亲时,女方母亲以槟榔招待男方母亲,男方母亲也会以槟榔回敬。婚礼最后一天,新年还会手捧槟榔盒进入夫家。甚至圆房时,也把槟榔盒放在婚床上,代表“家母”。
sireh set据说Nonya非常贤惠,会做饭菜,所以娘惹菜独成一系,在东南亚颇负盛名。它以中国才要为基础,但更适合当地人(马来人、印度人、泰国人及印尼人的口味)。她们也很会做家务、带孩子。
当地女子一般是足不出户的,媒人如何知道哪家的女子好呢?据说,她们会站在人家的厨房外面听女孩子捣香料的声音,声音有力且均匀的女孩子身体健康,会做家务。
spice grinding mortar博物馆里有两大间展示了娘惹的手工珠饰,精美得令人瞠目。当时就觉得,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玩的乐高啊。细细小小的珠子一个个串起来,不知道要串多久才能成品。我看到用珠串做成的饰品有鞋面、桌布、屏风、腰带等。楼下的纪念品店也有小小的手工珠绣,不仅珠子比馆内展示的大一倍,价格还很高,最终没有买。
beaded embroidery beaded embroidery 2馆里展示了很多像矿石一样的珠盒,就这样一针一线做起来的。这门手艺快要失传了。
beads threads在婚庆等特别场合,土生华人爱摆长桌宴Tok Panjang,Tok是福建方言桌子的意思,panjang是马来语“长”的意思。博物馆里展的是当地富商叶亚莱家族的长桌。从桌上的摆设可以看出,他的客人有印度人(桌上没有刀叉、汤匙,而有个洗手的碗)、中国人(桌上有汤匙)、欧洲人(桌上有刀叉)。瓷器边缘有叶家姓氏,底部有“德生公司”的款识。该公司是叶亚莱在吉隆坡开设的店铺的名称。
Tok Panjang娘惹使用的器皿也特别高档、稀有,多数是从景德镇专门定制的。色彩鲜艳、外形浑圆,取“圆满”之意。一些财力雄厚的大户人家还会制作双面彩釉(in and out)。大的盖盅主要用于盛食水,圆筒茶壶用于婚礼敬茶,小小的盖罐用于盛滋补点心。
vessels展馆介绍了几位著名的土生华人:马华公会受任会长陈祯禄(1883-1960)、PAP的骨干吴庆瑞博士、林金山先生,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博士,巨富陈笃生、颜永成、陈金声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