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从字词来看,元代诗人王冕的这首七言绝句《墨梅》的大意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开放的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笔后淡墨留下的痕迹而没有鲜艳的颜色。它并不需要别人去夸赞它的颜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充满在这天地之间。
《墨梅》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就是把诗写在画上面。《墨梅》就是王冕所作的《墨梅图》的一部分。王冕特别喜欢梅花。他在家乡隐居时就在屋子的周围种了千株梅树,几百棵桃杏,还把自己住的地方题为“梅花屋”。既然这么喜欢梅花,日常除了伺候这千株梅树之外,还会画梅花、咏梅花。这《墨梅图》就是他画的梅花图中的一幅。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梅花寓意着品性高洁、淡泊名利。人们将梅花奉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岁寒三友之一,因为它不与百花争艳,只是独自在寒风中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它还象征着坚强勇敢,“寒梅傲雪”用在梅花身上非常贴切,它不畏天寒地冻,敢于在雪中绽放,为白色单调的世界带来了属于自己的色彩。王冕这么喜欢梅花,难道跟梅花的品性有很大的关系?要想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就需要穿越到元朝,去看看王冕的一生。
王冕出身贫寒,但自幼好学,靠自学成才。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默默地记住。有天,傍晚回家,他把牛给忘记了。要知道,在古代,牛可是大型劳动力。王冕的父亲怒了,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父亲非常生气,还是王冕的母亲劝父亲,不如让他去试试。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坐在佛像前借着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一个叫韩性的读书人,韩性就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
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考取功名,入朝做官,这样可以报效国家。但考进士每次都考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为考试而写的所有文章,然后流浪江湖,再也不想入朝做官了。晚年回乡之前,曾经游历过大漠、中原等地。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各地纷纷起来反抗,发动了一些战争。所以,各地的百姓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加上黄河发大水,当时的官府也不管,百姓们更是无法生存。一路游历,看到这一切后,王冕感到事事难改,对当朝统治者非常失望。所以经常会写一些文章或者诗歌来讽刺元朝统治者,被认为是反对元朝,差点进了监狱。后来,他被迫埋名隐居到家乡的九里山,白天做农活儿,晚上读书、作诗画,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在这如流水一般的日子中,渐渐成长为一个会书法,会写诗,会作画,还会篆刻的全能型人才,他留下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据说,当时元朝的一些大官和有身份的人以千金来买他作的画,他也不卖;老朋友泰不华曾推荐他去做官,他也谢绝了;元朝灭亡后,明朝开国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他也没去。要知道,画卖了就有很多钱了,就可以不用再过穷苦日子了;去当了官,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手里就有了权力,不仅会实现青年时的抱负,还可能青史留名呢!但他都选择了拒绝,依然留在老家,闲时吟诗作画,忙时下地锄草。
王冕一生的故事讲完了。你们看,这个人是不是就如他种下的梅树一般,对功名和利禄看得很淡,觉得只要自己能够欣赏自己就可以了,没必要让别人来夸奖自己的才华。如果用四字成语来形容他这种高贵品质的话,那就是“淡泊名利、孤芳自赏”!这难道不正是诗中所写“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吗?
在日常生活中,不去在意别人的肯定或者夸奖,自己依照自己的本心默默做好一件事情是很难的,这背后得需要多大的自信和勇气啊!可王冕就做到了!他的这份自信是源于自己对自己才华的认可!在这首诗中也是有体现的,你找到了吗?就是诗的第一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关于“洗砚池”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就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所以叫“洗砚池”。那这洗砚池该是王羲之家的,为何诗中是王冕家的?在这里,诗人为我们卖了一个关子,王羲之和王冕都姓“王”,所以王冕在这里似乎是把自己比作王羲之。你们看,正是自己博古通今,有一身的才华,才敢这么自信地把自己比作大书法家呢!
这首《墨梅》诗表面看似写家中那颗梅树,其实是把自己比喻成梅花,赞美梅花的高洁品质也就是在表明自己身上也有这样的品性,这就是托物言志,简单来说,就是借一种事物的某个特征说明自己的志向和品性!所以,以后再读到咏物诗的时候,要想想作者是不是在暗戳戳地夸自己呢?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是在赞美自己,还有的是赞美别人或者批评别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