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家庭教育讲座、心灵成长课堂变得异常火热, 各类教“如何育儿,科学育儿”以及“重遇未知的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之类的文章 也是经常刷爆朋友圈。
在这类学习课堂中,有一个名词 高频出现、异常火热,它就是“原生家庭 Family Of Origin”,其中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之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幼年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世界。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继而影响成人之后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
对于我个人而言,接触到“原生家庭” 这个词汇 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是对自己原生家庭的思考 延续了已经十几年了。
我的原生家庭成员有五人——父、母及姐弟三人,我在家排行老小。父母都是从农村走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父亲通过参军,母亲通过读书。 早些年,父亲在部队, 大姐小时候 一直跟着姥姥、妈妈一起生活。二姐和我都是超生的,只是两人命运截然不同, 我出生后没几天 母亲因为害怕被计生的发现就离开我去上班了,我的童年是在奶奶家长大;二姐就没那么幸运了,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姑姑家,然后又被转手送人,直到她10岁的时候 才又回到我们的家庭。
父母都是他们各自家庭唯一走出来的孩子,所以承担了很多家族责任。小时候记得,父母没少为 借钱周济亲戚的事情 吵架,两个人争吵/打架是家常便饭,可以说 他们两个人从经济上扛起了整个大家庭。
在人偶心游 课程,做“漫漫人生路”的练习时,想起我的童年和少年 其实还是蛮开心的一件事情,虽然父母比较艰难,但是他们还是为我们提供了 衣食无忧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其实也并不太容易。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只是有的人完成了叛逆,有的人没有完成。我真正的叛逆期 严格来说 其实是从19岁开始,一直持续了到了今天。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自己才发觉 原来"折磨家人、折磨家人”这么久。
由于文理选科导致的高考连续失利,以及父母的失望 在自己内心形成了一个心灵空洞,这份空洞转换成了一种压抑、愤懑与反抗。
所以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没有按照常理,没有遵从父母意愿 选择教师职业,而是投身了其他行业,而且在后来的婚姻选择与 是否由老人照顾孩子的诸多事情 形成了一次次的激烈争执。
在17年学习“”简快---与父母的关系“”课堂中,我突然意识到 原来 我一直活在 反抗的意识形态中,而这种形态 所带来的 最明显的 一种情绪表现就是 不接受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可以变得像 我想象中那么完美;而且这种思想 也蔓延到工作与生活的很多方面:对自己不满意,会有要求,同时对别人有更苛责的要求,恐惧不确定性与变化、外强中干,敏感度高、自信心低,对自我缺乏一份全然的相信与接纳。
学习了人偶心游 之后 知道,在很多时候 我就是那个叛逆期的少年.
我在想,为什么我会这样? 这与我自己的基因有关,可能也与父母的生活模式有关。父母对我的要求很高,同时在意别人的评价,而他们双方对彼此也有很高的期待,达不到就会产生争执。
不知不觉中,我复制了父母的生活方式。 然而,痛苦之处就在于 我曾经非常讨厌 这种生活模式,可是 现在 自己又变成了 父母的复制品。
当我陷入狭隘的视角,捂住耳朵,只愿意相信自己臆想的“事实真相”时,发现 自己变成了一只 作茧自缚的虫子,满腔怒火,且动弹不得。
迷茫煎熬之中,继续学习、继续探索,状态反复之中 徘徊。直到自己在一本书中 读到这样的话:
“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
家庭成员现在的个性都是由他们过去的家庭经历形成的。他们各自家庭中所发生过的事情,以及家庭应对内部“不平衡”现象的方式,都会对他们二人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他们彼此之间的看法和评价往往也会受到各自家庭背景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期望和相互期望也都源于各自的家庭经历。
我们常常想自己的配偶、子女、老板,或者其他人“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常常说“你应该如何如何”,或者“你最好如何如何”。这其实是在掩盖自己对夫妻差异的焦虑。
这种现象并不仅限于婚姻关系。无论何种人际关系,只要其中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这种现象。”
这段文字 好像开了一扇心门,光明照了进来。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终于明白,原来我不能接受,有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看见,我没有看到万物的差异与不同,我父母与我的不同,我与其他人的不同。 我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我也无法接受父母不完美,同样我也不接纳自己不完美。
然而,“”不完美“”乃是真相,“万物有别”此为本质。
" 真正的认可和接纳是 对人与人之间差异与不同的认可和接纳。只有当别人或家庭认可和接纳了我们的独特自我个性时,才算是真正地认可和接纳了我。”
搞清了这一点,觉得可以放下 内心最深的焦虑,敞开怀抱 接纳父母、臣服命运;同时 转角也看到了 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心与疼爱 以及传承的宝贵资源,可能之前是我不想要的,所以我就装作看不到,但是在他们的视角 其实已经给予了 他们认为最好的部分。
忽然又想到了,在《组织行为学》课堂上 老师开篇讲的第一句话:在组织行为管理中,首先要铭记的是:看到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原来 真的是 万法同源,道理一直都在,只是自己关闭了心门,拒绝了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