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有关《昨日的世界》

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有关《昨日的世界》

作者: 扁舟一芥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6-17 23:55 被阅读0次

          花了近两周的时间读完了《昨日的世界》,不知是由于茨威格本人贴近读者的写作风格还是得力于舒昌善先生功力深厚的翻译,读这本书一点也感觉不到与作者在语言文化乃至时空上的距离,整个阅读的过程就仿佛茨威格本人在我耳边娓娓道来他不算漫长但却充满波折起伏的一生。  

         就像茨威格本人在序言中谈到的一样,他这本半回忆录半传记式的散文并非为了展现他本人的生命轨迹,乃是展现那一代人和那个时代是如何从文明的中心坠落到野蛮与恐怖的泥沼中。从他的叙述中了解到的不仅是一战前至二战爆发时的历史事件,更是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生存在那个时代中的人的所思所想。


         一战前的欧洲,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急速地繁荣,文学艺术也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人们积极地拥抱时代,茨威格等一批文学艺术家甚至认为一个精神文化乃至政治经济统一的欧洲不远了。可是,繁荣的表象下暗藏着波涛汹涌,茨威格在书里认为正是大国们急速膨胀的力量无处释放才导致战争的火苗一触即发。所有参战国从上到下,无论是政客还是普通百姓,都对胜利势在必得,盲目的乐观导致战前四处弥漫着狂热的情绪。而事实表明,战争从来不会带来真正的胜利,因为任何胜利都抵不过牺牲的代价巨大。一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曾经繁华的一切被毁之殆尽,茨威格的祖国奥匈帝国也从此在历史的舞台消失了。因为协约国对德国的疯狂报复,一方面导致德国经济的衰退,战后爆发了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奥匈帝国解体后产生了一些小国,协约国因恐惧这些小国与德国合并导致德国势力的扩大从而逼迫这些小国不得不独立生存。但这些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得不到生存的保障,从而不断地谋求大国地位,扩张自己的实力,导致边境战争不断,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二战埋下了祸根。 茨威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记录下了这一个,同时沉重地思考知识分子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处境。一战爆发前,大部分知识分子持冷漠观望的态度,认为启蒙以来欧洲所建立的理性传统可以阻止战争的爆发。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战争中置身事外,但战火不会慈悲地放过任何一个人。更有一些知识分子,充当了战争的号角和鼓手,持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大肆地美化甚至鼓吹战争,他们的声名可以在战争期间一时地水涨船高,可当战争一过去,人们冷静下来就会发现自己受到了蒙骗,他们曾经名噪一时的作品也随之被唾弃。这部分知识分子的行为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民众不再信任这个群体了,导致那部分真正持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也丧失了在民众中的话语权。 从一战中缓慢恢复的欧洲渐渐找回了昔日的光辉,但是由于大国的自私自利所埋下的祸根也露出了端倪。由于德国当局对希特勒的纵容乃至扶持,国际社会对希特勒暴行的容忍乃至冷漠,欧洲大地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又被残虐的暴力之手撕裂了。


         茨威格写完这部书后的第三年在巴西流亡的寓所中自杀了。他在书的结尾写到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时代,萦绕他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但是,任何阴影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呢。”我不知道写下了这段话的他是出于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还是出于对时代无可救药的绝望才选择了自杀,不论是哪一种,这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平爱好者都不会对他生命最后的选择感到后悔。因为在他身后,我们的世界仍然没有按照他的理想得以重建。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危机感的感受,在如今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战争的炮火依然没有一刻的停歇。贪婪的军火商、政客、企业集团等战争牟利者利用新型技术对小国发动战争,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施行侵略之实,更加令人愤懑。 也许我们今天应该比茨威格更加警惕战争,在他的时代世界已经连成了一个整体,但他在二战爆发前还可以流亡到巴西。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人类的命运更加休戚与共,早已没有一方可以逃离战火的世外桃源。命运驱赶着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包容、友善、有良知地对待人类同胞,因为这是共同生存所必需的最后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有关《昨日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fc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