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午夜北平》

《午夜北平》

作者: QooQ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9:04 被阅读0次

    姜文新片《邪不压正》故事背景是1937年的北平,为此,剧组请了一位英国人做顾问。 这位名叫保罗·弗兰奇(Paul French)的英国人是一位“旧中国”超级发烧友,在中国居住过多年,写过多本关于旧中国的书,其中一本《午夜北平》(Midnight in Peking)涉及到凶杀和悬念,可能是他作品中最引人入胜的一本。

    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

    《午夜北平》记录的是80年前一桩真事。

    事件起源于1937年1月8日,北平内城东南角的狐狸塔下发现一具外国女尸。 经确认她叫帕梅拉·沃纳,是前任英国驻华外交官爱德华·沃纳的养女,正值19岁。 

    1937年的北平风雨飘摇局势紧张,底层百姓暴毙于街头并不是什么大新闻,但,一名外国女子,甚至是上流社会的外国女子,被谋杀抛尸,而且凶手下手凶残,这些都让这起事件成为当时的热点,加重了民众心理的不安。

    北平内城东南角的狐狸塔,民间传言有狐狸精出没,因此而得名,据说狐狸精们夜间会在此地摄人精气夺人魂魄。

    白天的时候,北平的狐狸精藏起来养精蓄锐。到了晚上,它们就游荡在坟场、公墓之间,掘坟盗尸,用死人的头骨掩饰自己。它们必须虔诚的敬拜北斗星神斗姥,她掌管着生死簿,里面记载着古往今来的星君的寿数或永生。要是它们顶的头骨不翻倒或者掉下来的话,这些狐狸——或者狐狸精——就能活到上千年。当然,它们必须不断地吃人来滋养自己。它们得使出各种阴谋诡计,勾引无辜的凡人上当。一旦逮住猎物,它们就会让它们精尽人亡,然后它们只需一甩尾巴,燃起大火,趁机溜之大吉,只留下一具焦枯的尸首……

    这是作者保罗·弗兰奇用来开篇的引子。

    帕梅拉被害后尸体状况比较吓人,不转述了,但她手上一块价值450银元的名贵手表却没被抢走,显然不是谋财害命。 (450银元在当时是多少钱呢? 大致只略低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大学4年的学费。)

    帕梅拉·沃纳在天津文法学校读书,那里的学生来自29个国家,甚至被称作“苏伊士运河以东最好的学校”。 帕梅拉回到北平与老沃纳一起过节,计划中不久之后他们将一起回英国。 被害前3天帕梅拉到相馆拍下了这张照片:

    帕梅拉的父亲爱德华·沃纳(当时中国的文书里将他的名字译作“倭讷”)来华已经几十年,除了外交官以外还担任过英国方面的多种职位,在中国待过的地方比我这个中国人去过的地方还多。 他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汉学家,出版过《中国神话和传奇》等汉学著作,也不时在中国的大学里讲座。

    左:35岁时的沃纳; 右:60岁时的沃纳

    虽然他是一个十足的中国通,但和英国方面关系并不好,由于个人性情偏向古怪,或者说不善社交,他和很多英国同事、上司多少有些过节,算是外国使馆圈子里不太受待见的一人。

    由英国方督察主导的侦查,并未能破案。 但书里描述侦查的过程,正是一个深入1930年代北平的过程,甚觉着迷。

    书里许多次出现“鞑靼城”,按网络上搜到的说法:北平的内城在清朝初期仅限旗人居住,西方传道士常称其为鞑靼城。(为什么要强调是传道士?因为早些时候在中国的洋人,最主要就是传道士。而且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方式,很擅长留下对见闻的文字记录。西方自然是沿用这一叫法。)

    北平城墙以内,即为鞑靼城

    但许多地方从上下文意思看,作者保罗·弗兰奇似乎是用“鞑靼城”特指城内某一块区域。 

    先看一张1937年北平详细全图:

    可惜我找到的原图也不大,无法裁出一个能看的局部来,只好借用其他年份的。

    1934年北平地图局部(手机上费眼,点击可放大查看):

    这两片区域就是本书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左边是使馆区,右边是一片胡同区。偏中间的大框是几个胡同连成的黑市,它的最北是苏州胡同,中间是船板胡同。右边小框位置是盔甲厂胡同,沃纳一家住的地方。

    对应今天的位置:

    原先的胡同区大约1/3面积已经改建成了今天的北京火车站。

    使馆区西侧紧邻当年的“千步廊”。此图西南角是正阳门,也就是俗称的前门。从正阳门往北到天安门这一段就是“千步廊”,后来扩成了今天的天安门广场。 东南角是崇文门,以前叫哈德门(或哈达门)。

    对应今天的位置:

    当年的使馆区内还是发生过变化,在1934年的地图里建筑相对饱满,但在1921年的地图里,东北西三面都留出不小的空地,作为操练场和跑马场: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曾把使馆区围困55天,企图全部消灭洋鬼子。 解围之后,使馆区进行了扩建和加固,地盘更大了,外围留出的操练场或跑马地是有实际防卫考虑的。 南面因为紧邻城墙,相对安全。

    使馆区外,原先的跑马场东侧就是“黑市”,这里集中了北平的妓院和鸦片馆,在这个位置是合理的,它最大的顾客就是洋鬼子,方便有钱的主顾消费性和毒品。

    本书中说的“鞑靼城”,有时似乎特指这一块区域。(当然也可能是翻译的关系) 

    右边的小框里是沃纳父女居住的盔甲厂胡同。 北平城墙的东南角就是狐狸塔。

    它对应今天的位置:

    再局部放大:

    作者在08、09年到北京实地探访,相关的几个主要的胡同都还在。 当然具体的那幢建筑、具体的四合院应该已经不在了。

    在凶杀案一筹莫展的侦查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可能的推测,来自一对著名的美国夫妇: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海伦·福斯特·斯诺。其时埃德加·斯诺正在加紧完成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书稿。 海伦和斯诺曾一起到延安,与那里的革命者同吃同住,还创办过一份叫《民主》的杂志。

    海伦觉得,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盯他们盯得很紧,杀气腾腾想要赶在斯诺出版书籍之前要他的命。 而他们与沃纳父女同住在盔甲厂胡同,甚至就在两隔壁,帕梅拉从天津回北平后没穿学校的衣服,盛装的她看起来和海伦确实挺像,发型相似,身材也相似,从家中骑车去使馆区的路线也一样。 在夜色中将这两人认错并不是不可能。 海伦认为蓝衣社想通过杀自己来威胁斯诺,而他们杀错了人。

    然而这个看似合理的推断也无法证实,英国督察不可能去调查戴笠和他的秘密机构。 权作一说。

    然而案子未告破,卢沟桥事变了,日本人占领北平了。原先的秩序遭遇洗牌,案子拖久了,警局方面也没动力再投入力量精力去寻找线索。

    唯一一个没有放弃的人是老沃纳。

    他继续住在盔甲厂胡同(实际上他一直住到了1951年,他是最后30个离开北平的英国人之一),除了悬赏6000金元捉拿凶手(这是他全部的积蓄,是北平城里99%的人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巨款),并且他还雇佣了2位私人侦探打探线索,沃纳到底经历不俗,有他的眼界与手腕,案件基本上是被他自己查清的。

    针对老沃纳查找线索的过程,作者依然提供了一场引人的描写,直接抛出真相来比较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 简单来说,凶手还是洋人,是一个颇有社会地位的牙医,名叫普任迪斯,他们算得上一个小团伙,专门寻找同在北平的西方年轻姑娘下手,那是一个暗夜北平的故事……

    在开始阅读时,我一直存疑:作者是怎么知晓这么多细节的? 这个案子在当年算是一个轰动事件,但放到侵华战争的滔天巨浪之下,它不可能有太多太详细的记载,就算有,也难完好保存下来。

    作者保罗·法兰奇在后记里解答了这个疑问。 他在最初听闻这个案件后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到处寻找关于此的记录,最后在大英国家档案馆发现了一批1941年至1945年的信件,其中大约有150页是老沃纳的私人调查报告——他在他个人的调查过程中,写了很多东西给英国领事馆,向他们寻求支持。 由于他之前与同事、与领事馆关系糟糕,其中绝大多数请求从未得到回应。

    好在数十年后有另一位充满好奇心的“中国通”把它们发现出来,重见天日。

    能够好几年持续雇佣私人侦探,另外还有需要打点的人物,这种花费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撑得住的。同时还扛得住不断探寻让人悲恸的案件的真相,但凡老沃纳不是为英国政府在海外工作几十年,但凡他不是这样的人物,也不可能自己查清案件。

    另外一点令人唏嘘的命运安排是,1943年,日军将所有盟国方面的公民关进了潍县(今山东潍坊)集中营。 凶手普任迪斯与老沃纳身在同一个集中营。 我们很难想象沃纳的真实心情,在一个封闭的异秩序的场所内,面前就是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这是一个多么好莱坞的情境。 有难友后来回忆说,他曾指着普任迪斯大喊:“你杀了她!我知道是你杀了帕梅拉。就是你干的。

    读完全书才明白了作者在开篇所写的引语所暗藏的用意,所谓害人的狐狸精,是那些你想不到的,掩饰得很好的真凶。

    他还写下这样一段结束语:

    中国神话里说,狐狸精临死前,身影会抖几抖然后才灰飞烟灭。狐狸精的影响其实并非那么后患无穷。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疤会慢慢愈合消失,到最后,连一丝痕迹都看不出来,一切如故。 不过这只是表面的假象,因为实际上所有的事情都变了,没有什么会跟从前一样。



    2013年3月第1版
    210千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午夜北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hn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