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共读第11天

《传习录》共读第11天

作者: TA76喜凤儿 | 来源:发表于2023-06-01 14:07 被阅读0次

    1.摘要

    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的“不见是而无闷”。但是世上琐碎浅薄的人又怎么会理解这个呢?在我看来,是将许多迫不得已存留在心里,并不是要去斤斤计较别人是否相信自已!

    圣道固然会自然存在,圣学也固然会自然存在,即天下人全都相信,也不会算多,而只有一个人理解,也不会算少”。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的“不见是而无闷”。但是世上琐碎浅薄的人又怎么会理解这个呢?在我看来,是将许多迫不得已存留在心里,并不是要去斤斤计较别人是否相信自己。

    当时不相信孔子的人,难道仅仅是十之二三吗?然而孔子仍旧是兢兢业业,就像是在路上寻找丢失的儿子一样,坐不暖席,匆匆忙忙,难道只是为了让别人相信、理解自己吗?是因为他有一份与天地万物同体的仁爱之心,迫切地感到了切肤之痛,即使想停也身不由己了。因此他说:“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果哉,末之难矣!”哎!如果不是真真正正与天地万物一体的人,谁会能明白孔子的心意呢?至于那些“遁世无闷”,“乐天知命”的人,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道并行而不相悖”了

    圣人孔子也经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屡遭怀疑、打击、迫害,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磨难都改变不了他的理想与志向。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说他并不是为了实际的成功,而是为了自己的仁爱之心而奋斗。正是这种素质成就了孔子伟大的人格。当然孔子也不是整天愁苦,他能够调整心态,做到无而不自得,以便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在这里,王阳明借讲说孔子,来表明自己的境遇与心迹:难不改志,“自得其乐!

    感悟:“难不改志”正是我们需要去练习,做到的的品质!

    古代圣人,所以不畏艰难和曲折,苦苦上下求索,正是为了教化于世,拯救于民。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是个人的快乐;为天下人谋求福利的辛苦,是个人的幸运。在圣人的心目中,只计算运气的周转规律,不计算命的坎坷得失。

    感悟:古来学者的心境都是如此光景,然而,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被忙碌所占据,与友人相聚把酒闲谈的机会实在少之又少。

    在王阳明眼里,良知如水性。水性是想清澈的,然而沙土、石子使它变得污秽了;人性是想平正的,嗜欲使它受到伤害,只有圣人能够遗忘万物而反归本性。所以,圣人不用智慧来役使万物,不用欲望来惑乱平和。然而,不闻道,不致知,就无以返归本性;不通达于事物,就不能清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共读第11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iu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