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还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
这个问题一直都是老师和家长热衷讨论的话题。大多数人都认为一个学生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其实这就是因果颠倒了。詹姆斯—兰格理论: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因此,一个学生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多么困难而解决不了的,而是因为解决不了而变得困难。原因你太“笨”,即思维固化。
什么是因果颠倒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犯因果颠倒的错误,所谓因果颠倒,就是把结果当成原因,把原因当成结果。
为什么会产生“因果颠倒”问题
之所以经常会因果颠倒,往往源于大脑的思维机制。人们会把结论和观察到的种种现象进行联想、归因,如果原因太多,因为时间关系就选择一个简单的。
如何防止、减少这种因果颠倒的错误
每当看到某个貌似合理的结论时,先不要急着哇塞,也不要忙着相信,更不要不分三七二十一地乱抨击,而是应该拿起梳子从正反两个方向细细的梳理一遍:
1)正向梳理:这个结论能否通过实验证明?什么时候,怎么做的?可信度如何?
2)反向梳理:只需要反问自己,反过来说成立吗?比如: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如果反过来想的话,因为我身体健康从来不会去看什么医生,所以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苹果什么的都放开了吃。
所以我们要多关爱厌学的孩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找到突破口,这些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了,也就不再厌学了。
其实这里需要用到的心理学理论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教育体系把它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望效应。
这项研究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
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而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他们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分外努力。结果发现当教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师生期待的结果,即该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神奇功能。可以看出教师和管理者的信任、期待、赞扬和赏识等良性暗示所起到的巨大的积极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