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1.什么是社会角色(定义、内涵、分类) 2.社交恐惧症(定义,联想到什么) 3.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作为女人的心理咨询师还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女人
《疫情8》微课,今天断断续续听了四遍,这次听课与以往的感觉不同,就是对老师讲得每一句话都会产生深深地认同感,在我身上真是起到了老师所预设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我想这也许是这几天坚持听课做作业的结果吧。
首先就扫除了我的一个知识盲点,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模式,分为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初级控制就是通过改造环境以满足自我的需求, 是主动控制,是人类最根本的愿望;而次级控制是当无力控制外界环境时,通过对事物的认知的重构,以适应环境,以应对新的挑战,是被动控制。
以上是我摘抄的理论知识,虽然老师也多次重复学再多知识没有用,但对于我这理论知识也极度缺乏的人来说,也是需要的,如果没有理论,何谈指导实践啊!
关于这个理论我粗浅的套用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有历史上有名改革家政治家管仲、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在网上查的),都是初级控制能力超级强的人,都拥有超级大脑;而诸如我等为了孩子的问题而不得不走上学习之路的人,都是秉持了先改变自己,再影响孩子的的理念,而最终让家里和谐的,我想就是属于无力改变外界环境的次级控制者。
当读《一个女人成为心理咨询师》 时,老师除了让学习文章本身的内容 外,还让体验直接读与用口语化的表达同样内容的知识,两者有什么不同,我是有收获的。老师读那篇文章时,虽然也是语言连贯、抑扬顿挫,思维逻辑比口语化表达时更加严密,但作为听者的我的感受是,把文章的内容消化吸收后的口语化表达更加让我听的有兴趣。由此自然想起了我和老大的几次互动,以前我和诸多妈妈一样,看到网上的某些励志短文比如《学霸的作息时间表》或《没有伞的孩子更须努力奔跑》,我都会读给他听,好几次他都说“你自己说,别给我读”,而我总结概括能力较差,一时只好闭口,不过总是忍不住追加一句说“还不一样啊?”现在体验到了,明白了,不一样,自己的口语化表达更生动,更落地,更容易让对方听下去,吸收到。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句话出自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通过这次课 终于再次领悟了这句话的意思。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修炼的伊始,无论你多大年龄,如果心理年龄还是比较小的话,还是肉眼凡胎,看万事万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去看,只会与事物的表象做互动,见的山见的水,只是物质的本原。比如面对孩子,在这层次你只看到了按实际年龄划分应该是个孩子,对于孩子的各种与你“拧着脖子犟”的表象做互动,认为孩子不可理喻、四六不通、不懂感恩。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只是处于作为女人的心理咨询师的阶段,对于来访者破坏设置提出的各种荒唐古怪的问题(“我可以拥抱一下你吗?”、“咱可以去咖啡馆聊吗?”),恐慌或不置可否或严词拒绝。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经历世事沧桑,看到了事件发展背后另有一股力量在支配,看到了各种各种乱想背后的潜规则,万事万物似乎都在沿着某种“轨道”在运行。此时知道表象背后另有“隐情”,但还没探究到其实质。处于困惑迷茫期,很容易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见山仍是山 ,见水仍是水”,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反省,看清了里面的实质, 看清了其中的规律,看清了背后隐藏的道,幡然醒悟,知道人生追求的是什么,该放弃的是什么,此时已是超然智慧,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只是这山这水,已有另一番内涵在了。孩子还是孩子,但已知道在“拧”的背后,是自我意识的萌发,是独立自主的呐喊,是作为一个“人”的应有成长规律。咨询师还是咨询师,只是已意识到,应该作为“咨询师的女人”,知道去寻求求助者问题背后的动机是什么而从容应对深入探讨,再也不会停留在“抱与不抱”的浅表层面与其互动。
以上是这次课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