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家长看到一篇文章,发过来和我探讨。里面有一些让她很困惑的观点,截图如下:
孩子能不能逼? 孩子能不能逼? 孩子能不能逼?家长很疑惑,不是提倡快乐教育吗?这篇文章又提倡“逼”了,到底是“逼”还是“不逼”?
孩子能不能逼? 孩子能不能逼? 孩子能不能逼? 孩子能不能逼?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幸福,但是一看到别人成功,就摩拳擦掌想要模仿。模仿不成,就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方法不对?是不是我不够狠?是不是我的孩子太糟糕了?这种痛苦相信很多父母是深有同感的。也难怪戒网瘾的那些人会有生意,父母期待孩子成功,自己又逼不成功,有人宣布能帮你逼出一个成功的娃,家长们多少钱都愿意出的。至于对方是用殴打还是电击,家长会选择忽略。
昨天晚上,有一个女孩子,在做意向对话的分享时,谈到父母逼她去考教师资格证,哭得不能抑制,我听得泪流满面。孩子考普通话考了三年,因为先天失聪,发音不准,普通话测试一直不能过关。父母也许想逼出孩子的潜能,请了老师来单独辅导,这次还是不能过关,这件事成了孩子心头的痛。
这个女孩学习美术书法,各方面非常优秀,完全可以在未来的社会立足。她爱父母,愿意去满足父母的梦想。父母都是国家干部,非常爱学习,爱考证,也许他们认为教师资格证很重要,不做老师也要拿下。但是孩子已经努力了,没能成功,我们就要调整方向。父母这个执念已经伤害到孩子,哪怕这个证含金量再高,父母也需要放下。
到底是谁想要这个证?是父母?还是孩子?
逼能成功吗?成功的取得教师资格证意义真的很大吗?一直考一直不能成功怎么办?比坚持更重要的,有可能是及时调整方向啊。
有的妈妈跟我说出她的担心:“将来孩子长大了,埋怨我不逼他,他才不成功,怎么办?”
我想说这种话的人应该是一直没能自己做选择的人,他也没有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他们依赖父母为他做决定,然后有不满足就埋怨父母。这种父母要做的并不是去研究要为孩子选择什么,而是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孔子建议对父母“轻则受,重则走。”意思是轻轻责打,能忍就算了,让父母出出气也是一种孝顺。打重了要懂得避开,避开也是一种孝顺。因为父母因情绪失控,酿成大错,清醒之后会后悔,我们避开就是减少父母有犯错的机会。对于孩子们,我的建议是坚持做自己。父母有他们的局限,如果不能说服,就不可死磕,也不可盲从,避免父母将来清醒了后悔。
因为这个时代,朗朗风光无限,所以父母们又想要“逼”了。
朗朗离逼死一步之遥,你还想用自己的孩子冒险一试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