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饱:2019,我们普通人的理财与就业
一
2019年开初,2号、3号,大盘晃悠了两天,4号,创出2440.91点新低,然后一根长阳,这几天又开始在2500点附近晃来晃去。按几下“↓”键,大盘就像一条困了的狗,头向下垂着,一次比一次耷拉得厉害,尾巴翘得很高,5178.19。
股票群,群主一言不发,韭菜们聊聊新闻、聊聊饭菜、骂骂人,说到股票,统统套得死翘翘。这不是群主忽悠的好季节,群主大概也耷拉着脑袋睡了。
只有李大霄同志在凄风苦雨中屹立着,堂吉诃德似地力挺大盘。以往大家还有心思拿他开开玩笑,什么“幼儿底”、“婴儿底”一类的,解解闷气,现在不大有人理他了。不管有没有人搭理,大宵同志依旧白天黑夜、不知疲倦地鼓吹,“2440点是中国股市的第五个历史大底,也是中国股市第五轮牛市的起点,珍惜底部、珍惜底部好股票、珍惜李大霄……”。个别观众深受感动,在他的微博下留言:“大宵是个好人,心态特别乐观,目测能活100岁。”照片上,大宵同志闭了眼,似乎听到了新年祝福。
自从2015年以来,为什么股票要么横盘,要么跌,连像样的反弹都没有?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2014-2015年大盘为什么涨?
2014-15年,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主要包括十大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3.航空航天装备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7.电力装备
8.农机装备
9.新材料
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股市一扫多年沉闷之气,沪综指从2013年6月最低点1849.64,一路涨至2015年6月5178.19。还记得,这一轮上涨是从创业板开始的,开始,不大敢相信创业板,这些小市值的票,要不了多少资金就能炒得飞上天。创业板涨了一阵子,沪综指开始跟着涨起来。
一时间,各种高科技概念层出不穷,上市公司收并购高科技项目让人眼花缭乱,盈利预测则让人目瞪口呆。只要沾到点“中国制造2025”,股票立刻连板,5块钱的票,不涨到60都不好意思,突破百元才能获得稀稀拉拉的掌声,要破300,才满足大家的想象力。
政策跟着推波助澜,什么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基金分层粉墨登场,搞得大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既要学高科技防止诈骗,还要学新金融工具寻找赚钱好机会,不亦乐乎。融资最高时可以做到1:10,出10万,可以融到100万,好多配资的小公司一下子冒出来,遍地开花。那时的口号是,资本市场要为产业升级服务。所有人都疯狂投入其中,拼命为产业升级服务。
然而,不幸在最high时来临。这一轮是假升级,典型如徐翔,控制一个上市公司壳,一会石墨烯、一会无人机、一会生物科技,其实都是些没有盈利模式的“概念”,炒完之后,一地鸡毛。政策开始管得严起来,市场以迅速下跌作为回应。来得快、去得急。
直到2017年,我们看看A股市值50强,有几家是高科技企业?看看中国股市,金融、房地产、汽车、钢铁、煤炭、建材、建筑、机械、有色、石化行业占总市值的比重有多高,就知道中国产业屁都没升级。
2018年,按统计局公布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去年同期实现的利润绝对值计算利润增速,-8.1%。这样的利润增速,今年买,P/E不高,摆两年就高了,股市怎么能涨得起来?
二
都说2018年是经济寒冬,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企业说裁员就裁员、说遣散就遣散;融资突然变得艰难,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现金流枯竭,大批大批倒闭。看看这样实在不行,国家开始向市场灌“流动性”,18年降了三次准,19年初又降一次。银行心里想,咱不是没钱,不敢放啊,收不回来咋办?民营企业有气无力地翻着眼,“产品卖不出去,谁敢借钱呐?”。
这次寒冬因何而来,会持续多久?
这次寒冬的表面是金融去杠杆,其实是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为“去产能”服务。
前几年货币宽松,地产和基建扩张,地方政府债务借了一屁股债,不知能不能还得上;一些国有企业有政府信用背书,债务越滚越大;民营企业疯狂融资、并购,造成金融系统风险。因此,国家自2017年下半年收紧银根。信贷紧缩,带来整个市场的连锁反应。传统企业信贷紧张,投资机构资金募集困难,创业公司现金流崩塌,整个市场面临断流。
这是资金面的2018,背后意味着什么呢?这其实反映出中国经济穿越中等收入阶段的举步维艰、产业升级困难重重。
我们都听过一个词叫“中等收入陷阱”,这是2006年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先提出的概念,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均GDP4000-12700美元)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尤其是内生动力不足,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同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问题集中爆发,造成贫富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化进程受阻、社会矛盾凸显等一系类问题。中国2017年人均GDP8836美元,正在穿越“陷阱”。
“陷阱”这个概念,好像是有人故意挖了一个坑,路人一不小心掉下去了;只要吸取前人经验,拿根棍子点点戳戳,跟排地雷似的,就不会掉下去。按这种理解,跨入高收入国家“正常”,在中等收入跌倒“不正常”。
事实恰好相反。二战之后将近50个国家曾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当今真正稳定没有掉队的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波兰。俄罗斯、巴西、智利、阿根廷、南非等国家,跌在“陷阱”里没能爬上来。跌在中等收入陷阱“正常”,跨入高收入国家才“不正常”。
这和2018经济寒冬有什么关系呢?
经济寒冬出现,是因为有债务问题需要去杠杆。而出现这些债务问题,是因为大量企业仍然在按照过去的模式粗放经营,产业没有升级,不适应更高水平的经济运行,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被淘汰,需要出现一批更高形态运行的企业,完成新老交替、新陈代谢。
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波兰,无一不是小国。小国转型相对容易,只要在几个,甚至于1、2个高收入行业取得较大优势,就可以将国民收入整体带起来。但大国转型涉及太多人、太多企业、太多行业。要达到国家总体高收入水平,就要大面积减少低收入工作,增加高收入工作,要靠整体产业升级才能达到。这需要若干年痛苦地新老交替。
我们不能只会嗑葵花籽,嗑西瓜籽嗑不掉肉,吐出黑白混杂、鸟屎一样的东西。我们必须升级,学会嗑西瓜籽,这是一个过程。
因此,我对2019年和之后2-3年的基本观点是:1)做好长期奋斗的心理准备。2019年政策面和资金面可能会好转,但改变不了核心产业升级的挑战。反映在股市,2019,如果资金面放松,市场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难受,但别指望能有真正长期稳定的上涨。2)也并非漆黑一团,那些新生长出来,符合未来发展的产业,会有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成长特别快。新的、比阿里、腾讯更强大的巨无霸无可避免会出现,请关注“科创板”。
三
2019年,除了淘汰落后产能、制造业升级外,中国的服务业比重还会进一步提升,整体向高收入行业转移。
制造业就业人数将进一步下降。高收入国家意味着什么?以美国2017年人均收入水平57765美金计算,折合人民币大约40万元。如果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全国人均收入达40万元,每个月3.3万元。
在全球化产业布局时代,制造业劳动价格是全球竞争的,因此也是全球定价。“珠三角”已经有很多老板去越南、柬埔寨开厂,2017年,当地工资在每月500-1000元人民币左右,中国月均收入在4618元人民币(年均5.54万元人民币),“珠三角”还会更高些,这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差别。
目前中国还能靠更好的配套和更完整的产业体系留住工厂,然而,当中国年均收入涨到10万以上,还有多少传统制造企业能承担这样的成本?更不要说人均年收入40万元。
当然,并不是制造业的所有环节都留不住,总部的研发、市场、销售环节可能留住,产业加工外包到其他国家,或者未来换成无人工厂。但不管怎么说,要进入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工人一定会大量减少。
制造业工人大量减少,会怎么样呢?产业工人会大量转向服务业,做服务员或者低门槛白领工作。服务业区域市场分割明显,国际竞争较少,但大量人口进入服务业之后,门槛较低的服务业会激烈竞争,工资被压低。
较高学历的人会大量进入高门槛的专业服务领域、进入研发和创意领域。所谓高收入国家,就是大部分国民进入更高收入领域。这些领域做什么呢?以研发、咨询、法律、设计、技术服务等专业服务业为主,或者从事理论研究、艺术等工作。BBC分析了365个职业被淘汰的概率,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类技能要求,那么,你的未来大有前途:
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
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
创意和审美
马云说:未来三十年,你要是不懂点艺术,你都找不到工作。
2017年,美国GDP中,制造业占18%,服务业68%;中国GDP中,制造业40%,服务业52%;美国是中高端制造业,中国是中低端制造业。中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哪怕再痛,经济和就业结构,必须做重大调整。
突然想到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我看见一张张燃烧的纸牌”。我以为我可能想不起马雅可夫斯基是谁,然而,我想起来了,还想起来他悲惨的结局。
四
说这些,会让很多人迷茫而又沉重,或许顺带祖宗、先人地问候一番。为提前避免这一点,来点光明的吧,看看咱们立派掌门人Marx怎么说。
Marx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了活下去,人们只能出卖他们仅有的——劳动力,以此换钱。这通常是不平等的交易,会导致剥削。《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他还说,如果人们能够在自己的产品中看到自我、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工作就会成为快乐的源泉。工作应该给我们创新的机会,展示我们最美好的层面,无论那是我们的人道,我们的智慧,还是我们的技能。如果你觉得你现在的工作与你无关,与感性脱节,那么你可能就会感觉沮丧、抑郁。既然我们花这么长时间工作,我们必须要从中获得一些幸福感。从自己的产品中找到美、或者获得自豪感,才能带给你幸福所需的工作满足感。这是Marx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观点。(个人公众号:高难饱)
五
2019,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网友评论